大唐宰相闻喜裴度与平定淮西叛乱
公元817年秋天,唐朝宰相裴度来到河南漯河郾城一带,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之后,又平定其他地方的叛乱,使唐王朝重新走上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郾城也与唐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为了纪念裴度平叛,他所驻扎的地方改名裴城村,沿用至今。闻喜县为裴度修建的裴晋公祠 (资料图)
裴度其人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裴度出生于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这个村子产生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是个著名的宰相村。
20余年间,裴度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历任显职,出将入相,爵封晋国公。裴度的“威望德业”,一直为世所重。
与裴度同时代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写过诗文颂扬他的功德,比如白居易有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韩愈不仅跟随裴度来到郾城平叛,还在平叛胜利后撰写了《平淮西碑》,对裴度平定淮西叛乱大加赞扬。
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70余年中,为了维护唐朝的统一,他坚持打击藩镇割据势力;为了整肃朝纲,坚持与跋扈的宦官、蠹国败政的奸臣作斗争。尤其是他平定藩镇割据势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绩,使他不愧为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新唐书》说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
平淮西叛乱前面临的困难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的八月二十三日,裴度经过20天的长途劳顿,终于来到了郾城,并在此驻扎几个月,完成了影响唐朝历史的一件大事——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
裴度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郾城平淮西吴元济的叛乱呢?平定叛乱之前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藩镇割据严重。宪宗继位后,不满“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立志削平藩镇,但是承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淮西吴元济比较顽固,特别是淮西这一带吴元济的叛乱一直难以平定,成了宪宗的心腹大患。
叛军猖獗。淮西彰义节度使吴元济不肯迎接敕使,派出兵马,四处出击,屠杀舞阳,火烧叶县,掳掠鲁山和襄城。元和十年,吴元济放纵兵马侵扰劫掠,到了东都洛阳周围的地区。在如何对待吴元济的问题上,多数朝臣是主和派,只有武元衡、裴度等是主战派。宪宗将采取军事行动的事情交给宰相武元衡,叛军就想通过刺杀宰相破坏讨伐蔡州的计划,武元衡被杀死,裴度被刺伤。
战败的沉重打击。宪宗曾削去吴元济官爵,并调集大军前去讨伐,因统帅不力,战事进行得很不顺利,高霞寓的铁城之败又极大地挫伤了平定淮西叛军的信心。
平定淮西叛乱
裴度被刺,伤好后,即便面临生命威胁,他也没有退缩,而是与宪宗计议,淮西地区是心腹之患,不能不予以根除。而且,朝廷已经讨伐淮西了,河南、河北骄横***的藩镇,都打算比照此一战事,来决定对朝廷的态度,因此,讨伐吴元济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宪宗将采取军事行动的事全权交给裴度。
裴度临行前,对宪宗说:“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来,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宪宗听得此言,不禁流下了眼泪。唐宪宗对裴度寄予厚望,裴度也感到责任重大,将生死置之度外。
裴度到达郾城后,立即巡抚诸军,宣达圣旨,士气倍增。裴度在郾城指挥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吴元济的战斗,已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出奇制胜的战例。李愬听降将李祐说蔡州的精锐兵马全都被派往洄曲及四周的边境,在那里防御守备。防守蔡州城的兵力都是老弱残兵,可以乘蔡州空虚,直接抵达蔡州城。及至敌军将领得知消息时,吴元济已经就擒了。李愬认为言之有理。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八,李愬派遣掌书记郑澥前往郾城,秘密禀报裴度。裴度说:“用兵打仗,不出奇兵,不能取胜,李常侍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计划啊。”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吴元济。
唐宪宗曾经将两把宝剑赐给梁守谦,让他去诛杀吴元济往日的将领。裴度来到郾城时,遇到了梁守谦,又与梁守谦一起进入蔡州,并酌量罪情,施以刑罚,并没有完全执行诏书的旨意,还进献奏疏陈述自己的处理意见。除旧法,并约法禁盗贼斗杀,以安抚人心。这样,申州、光州也随之平定。十一月,宪宗受降,斩吴元济。至此,淮西战事终告结束。
裴度来到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平定淮西叛乱,去除了唐宪宗的心腹大患,让这位因为淮西叛乱而忧心忡忡的皇帝终于一展愁容。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以裴度来过漯河市郾城区为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