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双开门木头冰箱是什么样的
民国的双开门木头冰箱到民国以后,由于清政府覆亡,冰窖全面转向民营,天然冰开始向民间饭庄、医院和小吃铺、百姓家供应,不再被官府垄断,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用冰装置的升级,即冰箱的民用化。
民国时期,北京人所用冰箱的样式比较统一:一个有点儿像保险柜的木桶,一般多用质地坚硬的榆木制成。上口为两尺多长的正方形,下底略小,呈倒置的四棱台状,内侧挂有锡镴或铅制的衬里,里外两层间多填有锯末以增强保温性能。冰箱深约两尺,内分两层,中间有带孔的木架子,上层为冷藏食物用,下层有个冰槽,用于放置冰块。箱子的底部开有一孔,用木塞塞之,做冰化之后的漏水之用。冰箱的下部有四足,高约半尺,略内倾,呈虎足状,俗称“虎腿角”。下面还要放个瓷盘,用来接从底孔漏出的冰水。冰箱的外侧大多漆成深棕色或黑色,上面有两或三道铜箍,中腰位置各有一对半圆形的铜拉手,以便移动,这些铜什件多由黄铜打制,擦拭得光洁明亮,显得古朴典雅。就连冰箱的盖子都特别讲究,这种箱盖由两块相同的矩形木板拼合而成,板厚寸许,每块板上均有铜钱大的镂空气孔,由于箱盖是从上面掀起的,因而有挖刻的抠手,精美极了。
照例,每年农历的五、六、七三个月酷暑时期,送冰的工人每天上午八点之前会用木头排子车装冰,给冰箱的用户送一立方尺的天然冰一块。用户收到冰块后,将其放在冰箱内的木架下方,需要冷藏的食品放在木架的上面。随着冰块的融化,冰箱内的温度降低,一方面可以使里面的食物冷却,同时冷气也由箱盖上的镂空气孔散出,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一立方尺的冰,还不一会儿就化没了?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锡镴衬里与一寸厚的木质箱壁共同构成一道隔热层,再加上中间锯末的作用,一块冰在冰箱里可以慢慢地融化一天,第二天早晨拔掉底部的木塞,将融化的冰水放出,再放入新冰继续使用。
这种冰箱,据笔者在老北京人撰写的回忆录中所见,后来还出现过一个变种,即造型由上方掀盖,改成了侧开双门,还是木质的,里面也还是下储冰块上储食物的双层结构,只是更像后来的双门电冰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