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7-3 19:36:06

古绛州“天地庙”上德若谷道法自然



□王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岁在己亥初春,汾阴三十六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于“天地庙”社火祭祀,庆丰年吉祥如意,期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处有千顷桃园,花红枝绿。孩提时的记忆,斯地瓦砾纵横,废墟遍地。几多乡愁,几度兴衰,乃历史之印痕,文化之淀积。

这里自古系战略重镇,伐兵要地。武德(唐高祖李渊)三年,李世民借黄河冰封,自古耿龙门关踏冰东渡。嗣后,又从绛州西马(村)一带跨越汾河,进驻柏壁(村),凭借沟壑岭高谷深,沿壁扎寨,取得蒲坂大捷后,接着进兵伐北,从而解除了李唐后顾之忧,同时去除了河东百姓再遭战乱之苦,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之基础。故李世民凯旋回朝(长安)途中,河东万民歌舞于道。后有蛇逐鼠,触甲士面,使惊寝;又有李世民视鼠蛇出洞一说,皆为神灵所置。为祭天地之灵,征战平息之后,顺应民意,择吉日良辰,选风水宝地,兴工动土,创建天地庙宇,以示后人。消息传出,周边三十六村百姓踊跃响应,捐银、出力,大殿很快落成。据传,竣工之日,原本晴空,霎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直泻大殿,眼看大殿欲漫之际,众民工却束手无策,正若无奈,当空炸雷一声,闪电自殿基处划开一道无底裂缝,吞去全部积水,人称“龙海口”。李世民视此为天意,于竣工庆典之日,御赐名为“天地庙”。

“天地庙”,自唐始建以来,距今业已一千四百余年,清雍正四年重修,1946年不幸毁于战乱,当时只剩三户看庙人家,直至2004年新建“天地三界楼”。2009年,崇道人刘罗平领衔筹资,兴建“天地殿”与“献台”。道人刘罗平,供奉天地,以庙为舍,忠心守护,功德无量。

“天地”者乃万物之渊源。上为“靔”,下为“墬”,右为乾,左为坤,乾坤赤转,创造经典,周而复始,带来玄机。斯地古时叫中国,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文化灿烂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文化”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合。其知识积淀,博大宏富,名著经典,汗牛充栋。如今,弘扬民族文化,使它具有时代精神,此系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任务。吾辈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梓里人,崇文尚德,积善祈福。诚然,“德”是要回到至高之“道”的境界方能达到,而人只有在回到“道”的境界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无须把道说得玄而又玄,常深莫测。其实,道者,路也。圣人老子明确地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一切生命之变化,都是自由自在的,皆与大自然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且大自然即是“道”的根本特征,是一种超然物外之生活态度,亦是一种最高之人生境界。

梓里人,深悟经典玄机,深究老子思想,深知老子阅尽人世之沧桑,洞悉社会之丑恶,认为人们尔虞我诈既可笑又可怜。欲解救人类困境,就务须“回归自然”,而欲回归自然,就必须抛弃人们愚蠢之“有为”,达至“无为”之境界。既不以主观之愿望来破坏自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之行为,顺应自然而不做违背自然法则之事情,回归老子“自然无为”之主张。

梓里人,深厚诚挚,心领神会,品味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若贪图名利则会损害人之生命。因为名、利皆是身外之物。静思“身重于物”“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至理名言,在眼花缭乱之物欲引诱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决不会为小利而丧失自我。追求做事从内心至外表,皆澄澈透明,毫无贪婪占有之念头,一切行为都顺应自然,无忧无虑,天真快乐。

梓里人,在其生活中辄具有一种“上德若谷”之气度、一种虚怀若谷之襟怀。诚然,一个高明之人物,应该深知自然之道,顺应人之天性,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圣人则什么也不保留,而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尽力给别人,自己反而富有。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万物而不为害,圣人之行为是不为人争夺。认识别人叫机智,认识自己才叫高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才叫刚强。

梓里人,居善地、心善渊、行善仁、言善良、动善时、事善能,上善若水,至高无上。纯净的世界,源泉于生活,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吮吸大自然之灵气,抒胸臆、畅衷肠,精华人生之价值。质沿古意,返璞归真,地久天长。身居宝地,一片净土,清心寡欲,其乐无穷。要念就念《道德经》,“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大辩若讷,大音希声。默然不语,终为国桢”。这是因为“老子的智慧是人类的智慧”。然而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而人的认识能力却极其有限。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胸怀犹如大山深谷能够包容一切,犹如茫茫大海可以汇聚江河。

梓里人,为维护文化遗产,尤其对“天地庙”进一步完善、发展还有许多想法,为弘扬老子“跨越时空之智慧”,作出新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绛州“天地庙”上德若谷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