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0-7-4 17:08:38

从运城博物馆东汉绿釉陶楼管窥汉代建筑


东汉绿釉陶楼(出土于运城市平陆县圣人涧镇新湖镇村,现藏于运城博物馆)


运城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厅中陈列有一件东汉绿釉陶楼,高100厘米,分三层,通体绿釉,色泽明亮,釉色均匀,保存得也很好。阁楼整体为两汉特有的“重楼”结构,阁楼顶为庑殿顶结构,有短屋脊,每层的屋檐下都饰有“一斗三升”斗拱结构,阁楼下有水池,水池边缘和水池中央有鸟类8只,一层到二层的檐角下有4只动物支撑平衡,二层栏杆角各有一名武士,手端弩机,守护楼中宾客的安全,二层有4个人围席而坐,三层有两个人对面而坐,或在讨论,或在观景。

有很多人好奇,这样的陶楼是做什么用的呢?就是这样的一件陶楼,层次分明,结构精巧,却受限于尺寸大小,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但它本身的建筑结构,其中所用的庑殿顶结构,上面短短的屋脊,形象的门窗,檐下的斗拱结构,都与当时汉代社会中的高级建筑一般无二。

“重楼”盛行

首先,这件陶楼的整体构造采用的是汉代兴起的“重楼”建筑,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是汉代建筑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东汉以前,我国古代匠师巧妙地采用土木混构方式,使用独特的夯土版筑技术和木构技术来建造宫室楼阁,就是以一组前低后高的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础,在各层土台上架立单层或二层的木构建筑物,其间以架空阁道相连,形成上下重叠、气势恢宏、壮丽雄伟的高台建筑群,这就是先秦文献中提到“高台榭”。到东汉初,这种土木混构的台榭式楼阁建筑被纯木构的“重楼式楼阁”所取代,即由分别立在各层楼面上的单层木构架重叠成楼,利用本身的自重相压挤而保持稳定。本文中的陶楼每层都有斗拱挑出的平台,木结构的合理运用,使得整座陶楼既能满足功能上的遮阳、遮雨、凭栏眺望,同时各层的腰檐和平座有节奏的挑出和收进,让整座陶楼结构和外观实现了稳定和富有变化,创造了中国式楼阁建筑的特殊风格。陶楼除却一层用来当做仓廪,二层和三层均为四面开畅的镂空结构,运用简单的几何造型的窗造型,简单的结合,造型雅致,平台栏杆上的图案与窗户上的图案一致,都是长方形棂条。这样的楼阁建筑,每层都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我国直到宋代,高层建筑都是这样建成的。多层重楼一般在住宅组团内作为储粮用的仓廪、保卫用的望楼和休闲用的水榭。运城博物馆所藏的绿釉陶楼同时拥有三个功能,一层的仓廪,二层角落武士的保卫,还有楼下的观赏水榭,实属难得。

其次,这座陶楼所采用的屋顶结构是庑殿顶,是一种四坡排水的屋顶,我们所知的后代建筑中,庑殿顶作为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重要建筑的屋顶,在汉代运用得相当成熟,不过也主要运用于重要的殿顶、楼阁、门楼中,属于一种高等级的建筑形式。运城博物馆这座绿釉陶楼采用庑殿顶的形式,表达出了陶楼主人内心的殷切期盼与渴望。

再次,这座陶楼采用的斗拱结构让整座阁楼显得更加灵巧、稳固。和“重楼”结构、庑殿顶结构一样属于古代高级建筑结构的斗拱结构,在汉代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斗拱结构的运用让整座阁楼的屋檐变得更加深远,更加符合当时人们对出檐深远的审美观念。

厚葬成风

绿釉陶楼主要出现在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并且大都出土于墓葬。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呢?

在汉代初期人们认为“灵魂不灭”,常常把死后的世界看成是其生活的延续或者理想生活的实现,汉代人觉得人死了以后也会有个和现实社会一样的世界,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上面所提到的“重楼”建筑则与这一思想符合,当时的人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

汉代初期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从汉代皇帝死后的谥号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点,例如汉文帝刘恒的谥号为“孝文”、汉景帝刘启的谥号为“孝景”、汉武帝刘彻的谥号为“孝武”等。另外,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下,“孝”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礼俗上就是厚葬成风。

在汉初政治上经过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统治政权稳定;经济上,经过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和有效的经济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个人积蓄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条件都为汉代的丧葬礼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雄厚的物质条件。所以西汉的墓葬中多有金、银、玉制品,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金缕玉衣(图二)。

展现财富

但是在汉代中后期,经历了王莽篡汉和东汉统一战争,人口的锐减和经济的衰退,百姓负担不起当初的厚葬习俗,与此同时人们逐渐领悟到了“人死如灯灭”,厚葬之风渐衰,实物随葬品减少,模型明器汉代新型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图三),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各色生活用品等。绿釉陶楼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些模型明器材质各异,大多数为陶胎,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

而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不是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汉代相当盛行。它们是汉代人对所期望有的“财富”的展现,而陶农庄、院落、陶楼配以侍者、乐者、戏者、兵丁等人俑,则是汉人对当时豪强富足者生活的向往。

运城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绿釉陶楼就是东汉明器中的典型代表,它体现的是当时流行的建筑形式,这一件陶楼将水榭、仓廪和瞭望台的作用综合到一体,构思巧妙,是汉代后期模型明器中的佳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运城博物馆东汉绿釉陶楼管窥汉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