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历史沿革考(下)
安邑历史沿革考(下)□景 锐
十一、明清时代的安邑人文
明代安邑人才辈出,景明中进士后官至太常寺少卿,杨奖中进士后官至工部主事,杨一魁中进士后官至工部尚书,刘敏宽为兵部尚书,陈遇文中进士后官至监察御史……
明弘治年间安邑城北扩,姚暹渠流经城内,因生水患,后改道绕流城北。此时安邑共有城门六个:左东门曰“青台”,右东门曰“迎庆”,南门曰“南薰”,左西门曰“永宁”,右西门曰“涑津”,北门曰“拱极”。
明嘉靖年间大地震,安邑城垣庐舍倾覆过半,居民压死者不可胜数,盐池东禁墙陷没。太平兴国寺塔从顶裂至七层。明万历三十四年,安邑大地震,太平兴国寺塔裂缝复合。
清代,王宽进士及第,官至翰林院编修;杨念祖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马廷中进士后官至内阁中书;张岫中进士官至御史;丁廷建由进士官至庶吉士,著有《纪游草》;葛德润中进士历官仪曹主政、御史等;葛鸣阳历官监察御史、吏科给侍中,他乐善好施,捐资修庙宇建道路,邑城倾圮,独立任修,兴工十余年乃毕。邑人感之,于学巷为其建了一座大牌楼,以资纪念。景应熊中进士后官至东阳令,退休后著有《忆椿录》《读礼摄要》《读儒宗旨》等。柴建基是乾隆甲子武举,任易州营千总,其弟柴建业系乾隆庚辰武进士、历官参将、将军,其身长九尺,挽六钧弓,好读孙吴兵书,风姿彬雅,有儒将风。朝廷在其院前立了个双斗旗杆,名“双斗旗杆院”,甚是风光。
清朝晚期安邑城北40里的下马村出了一位武术大师马仰融,号“飞腿马二”,在全国赫赫有名,马二的高徒牛仰贤(张董人)和段麟经(王范人)都曾显赫一时。
十二、辛亥革命前后的安邑诸贤
清光绪三十一年,安邑的景定成(梅九)和杨生桂到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假期回乡,又发展了安邑北街的郭浪卿、西曲马村的李岐山和小曲村的关克昌参加同盟会,并在运城开办回澜公司,明里制作戒烟(鸦片)药,暗中发展力量,进行推翻清政权的革命活动。
清宣统三年,景梅九到陕西联系革命力量,组织秦晋军联合进攻运城。运城光复,清政权在安邑被铲除。1912年1月2日,景梅九和张士秀等在运城组织河东军政分府,安邑北街郭浪卿被派往芮城任知县。
1920年,因地震兴国寺塔尖摇落,塔身从顶裂至底层。
1923年,因兴国寺无人看管,县长郭裕孚派人把兴国寺的27块碑移往房公祠保护起来。
十三、抗日烽火中
1938年年初,日寇进攻安邑城,由闻喜退下来守安邑的暂编旅难以支持,邑城沦陷。敌入城后,大肆搜索商户居民,被枪毙于巷、刺死于宅者达400余人。不久,日军由安邑撤走,攻打运城,安邑成了空城。此时有一团川军从南门进入安邑,城内、城外各驻一营,并派人把县长李崇才和警察局招回城来,一面备战,一面据守。
日军复来进攻安邑城,当时守卫安邑的川军四十七军七八师1063团坚决抵抗,至城陷,十余日战火未曾停止过,川军守卫安邑城艰难之极。城破,川军又与日军进行巷战,他们誓与安邑共存亡,伤亡惨重,可歌可泣!
1063团的团长孙介清、一营营长张修文、二营营长吴天福、三营营长赵谦玉,当时他们进入安邑城后,孙介清团长下令用土袋壅四城门,预备死守,以致全团于城陷时皆不得出。吴赵两营长被俘后惨死。孙张二人缒城而逃至中条山,师长李宗芳以牺牲重大论罪,孙介清团长被枪决。
日军攻城时,县府和房公祠全部被炸毁。日军组建宪兵队后,需要操场,他们把房公祠的石碑全部推到县府后面的炸弹坑埋掉,把县府后面平为操场。由兴国寺移来的27块石碑至今未见天日。
1941年,安邑四街群众修兴国寺塔。这是一件益民之举,值得赞颂,但此时距石碑移走已有18年之久。大家在竣工立碑时不知原来移走27块石碑之事,因而难知塔的来历,遂估计塔建于贞观年间,但贞观年号用了二十三年,他们说不出是哪年,所以此种说法不准确。建议应该以郑裕孚县长所移碑刻所记的时间为准,即建于北魏延和二年。
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的电报传到运城,安邑的日本军放下武器,阎锡山部队即占领安邑城。
当时,安邑地面上的武林高手李仰白是辛卓人。他拜“马二”的第二代传人牛仰贤为师,拳艺无人能敌。
十四、新中国成立后
1947年12月,国民党在安邑守军逃走,安邑随即解放,安邑县政府成立。
1949年9月,运城市改为运城区,属安邑县领导。
1950年3月21日至3月26日,安邑县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1955年7月,安邑县和运城镇合并,县政府迁往运城,安邑成了乡镇所在地。
1958年11月,迁往运城的安邑县人民政府和解虞、永济等县合并,改为运城县。改革开放后,安邑北街人景克宁先生演讲走遍大江南北,名噪全国。安邑东街杨荣馨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数次参加制定全国法律,作出了很大贡献。安邑北街张生书法出众,在河东十三县市很有名气。
目前,安邑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瓦房被楼房代替,私人汽车和电动车越来越多,大街小巷皆被硬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和谐的气氛正遍地春风、波荡千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