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7-9 11:19:48

司马光的君子意气


今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诞生1000周年。作为史学家,他在洛阳完成的巨著《资治通鉴》,足以彪炳千古;作为政治家,他的得失功过,人们历来品评不一。其实,无论是著史还是从政,对司马光影响最大的,都是他的“朋友圈”。

针锋相对欧阳修

司马光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还是很有名望的政治家。北宋政坛的一大特点,就是文豪多,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等,都曾与司马光同朝为官。他们可能政见不同,但惺惺相惜、意气相投,有共同的“朋友圈”。在这几人中,欧阳修年纪最大,资历最深。他生于公元1007年,比司马光大12岁,年轻时曾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并写下了历史上的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一起推行“庆历新政”,欲改革吏治,富国强兵。时任谏官的欧阳修积极参与,成为改革派的中坚力量。由于守旧派的阻挠,新政不久宣告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诬为朋党,贬出京师。欧阳修作《朋党论》称“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结果也被贬出京师。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埋下了种子。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欣赏王安石,但也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曾因此被贬,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这是后话。

再说司马光。他尊重文坛领袖欧阳修,却也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宋英宗继位后,围绕濮议之争,司马光和欧阳修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濮议之争的主题,就是宋英宗对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究竟该称皇考(即先皇)还是皇伯。

宋英宗是宋仁宗的侄子,于公元1063年继位。当上皇帝后,对已故的生父濮安懿王怎么称呼,成了他面临的一个问题。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以他为首的宰执们认为该称皇考,掌管谏院的司马光等人则认为该称皇伯。于是,朝中官员分成两派,司马光和欧阳修在朝堂上针锋相对,论战一直持续了18个月。公元1066年,欧阳修起草诏书,确定称濮安懿王为皇考,濮议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为平衡两派官员,宋英宗心力交瘁,不久驾崩。公元1067年年初,不满20岁的宋神宗继位,开始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欧阳修因反对变法被贬,于公元1072年去世,享年66岁。

亦友亦敌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生于公元1021年,比司马光小两岁。变法之前,他们是好友;变法之后,两个人成了政敌。

他们的相识,是在宋仁宗嘉祐年间的公元1060年前后。当时,名重天下的王安石应包拯之邀,入京担任群牧司判官,与司马光、吕公著、韩维成了同僚。这四个人“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称“嘉祐四友”。

四人之中,王安石的个性最为鲜明。一天,群牧司内牡丹盛开,包拯特意设宴,请这几个下属饮酒赏花。司马光本不想喝酒,但怕扫大家的兴,也就勉强喝了。王安石则从头到尾滴酒不沾,谁劝也没用。王安石不仅脾气执拗,还不修边幅。他曾作《和王乐道烘虱》一诗,描述自己和虱子斗争的经历。对好友的这种“恶趣味”,司马光竟也欣赏得了,还戏谑地作了《和王介甫烘虱》一诗相和。

公元1061年,司马光的堂兄司马沂去世,王安石为他写了墓表。就在这一年,王安石任知制诰,在为司马光升职所拟的诏书中,多有“操行修洁,博知经术”“行义信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等赞美之词。司马光也对王安石评价极高:“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然而,在变法这件事上,他们翻脸了。宋神宗想清除积弊,走富国强兵之路。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升其为宰相,主持变法事宜,可是急功近利的变法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司马光曾三次写信,劝王安石废除新法,王安石则回了一封《答司马谏议书》,表明变法的决心。


公元1071年,司马光退居西京洛阳,开始潜心编著《资治通鉴》。这期间,他为好友吕诲写墓志铭,提到新法害苦了百姓。有人将墓志铭的镌本献给王安石,王安石不仅不生气,还将镌本挂在墙上,逢人就说:“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

数年后,新法推行不顺利,王安石辞官闲居。公元1086年,他得知司马光入朝拜相,数月内尽废新法,遂郁郁而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马光的君子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