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瓷由哪里生产?
清代外销瓷由哪里生产?1822年,一批清代瓷器随商船“泰兴号”从厦门出发,全速驶向位于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的巴达维亚。不幸的是,商船在南海海域触礁失控,沉入海底。两个世纪后,这批清康熙德化青花瓷在爱国企业的努力下荣归故里,其中190余件瓷器于近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那么,外销瓷主要由哪里生产呢?首先便是“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在明清两朝分别叫“御器厂”和“御窑厂”,首要任务是给皇室生产瓷器,其次也要负责国内市场的供给,最后就是“外销瓷”,规模巨大,制作流程也复杂。西方客户不一定喜欢传统的花枝、龙凤类彩绘图样,往往会有其他要求。
随着“外销瓷”订单逐年增多,瓷都生产力也渐渐趋于饱和。这时,清政府为了疏解景德镇的制造压力,便将“外销瓷”彩绘这部分移师到了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一家广彩加工厂后描述道:‘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所谓“术业有专攻”,瓷商先将景德镇烧制好的白瓷胎运至沿海,再由那里的画师按客户要求进行彩绘。彩绘业务和繁荣的国际贸易也带动了沿海一带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以福建德化窑为代表的瓷器开始畅销海外。
纵观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从隋唐时期的日本、东南亚,到宋元时期的西亚、中亚,再到明清时期的欧洲,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瓷器始终都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