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之“幸”
姚莹之“幸”清代姚莹的“十幸斋”,知名度显然不如陶公等人,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显其特别的价值。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幸运的,因而以“幸翁”自名。他说:“生平幸得于天者十事,以名其室而为之辞焉。人生有托,使在荒裔绝域或僻陋之乡,则蠢然没世已耳。”
这十幸分别是何事?一幸“生在桐城文物之邦”。二幸姚家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三幸自己一试得举,一试成进士。四幸方少出仕,周历世事,见识大涨。五幸有林则徐、陶澍、刘鸿翱三公举荐,天子用之。六幸天子念其劳,为之昭雪。七幸一再出关,西至喀木(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一带),殊方情事,了然可征。八幸全身而退。九幸贫士以禄为养,不使途穷。十幸有妻偕老,和敬无违,有子虽少,诗礼自好。大有繁华阅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云淡风轻之意,其实,怡然平和的文字里,蕴涵的是洞彻世事的大智慧,天地世间,“予我者厚哉”。
这位常能感受到人生之幸的姚莹,是鼎鼎大名的桐城派文章大家姚鼐侄孙。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二十一年(1816年)任福建平和知县,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龙溪知县,得到“闽吏第一”的美誉。
道光十七年(1837年),姚莹擢升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和总兵达洪阿一起,组织和率领台湾军民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道光帝闻讯大喜,欣然在奏折上批道:“稍纾积忿”“嘉悦之怀,笔难罄述!”谁能想到,战事结束后,权臣耆英却诬告姚莹“冒功欺罔”,姚莹竟被贬“以同知直隶州知州”身份,“发四川效用”。尽管这样,敌视他的官员仍未收手,姚莹甫至四川,即令其“使乍雅(今西藏察雅)”“往返六七千里,道经绝漠”,使其受尽折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姚莹以暮年辞官回乡,修葺祖宅,并名之曰“十幸斋”。文武兼备、功勋卓著却一路坎坷、饱受委屈的姚莹竟说自己不只是幸运,而且大幸,且幸有十焉,不免令人疑惑。其实,倘若切己体察一下,即可廓清一二,无论是万民拥戴,还是身陷囹圄,都被他当作“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的人生大幸。雷霆也罢,雨露也罢,皆是历练,皆是生活给予的恩赐与厚爱,他时刻不敢忘记这份恩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