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创作之路
老舍的创作之路1926年秋,老舍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讲师,教英国人“中国官话和四书”。一段时间后,老舍开始想家,思乡、怀念、回忆都涌上心头,有了创作的冲动。为学习英语,他读一些西方文学。读着读着,记忆中的图画便浮现在脑海,干吗不把自己心中的图画也用文字写出来呢?
这一时期,老舍先和作家许地山同住,后和翻译家艾克顿同住。每次见面话谈够了,许地山便拿出本子开始写作;艾克顿则是翻译《金瓶梅》。他们写个不停,老舍看着真正发馋。
受上述影响,老舍也开始写小说。归结起来,有五大因素。
第一是时代的因素。五四运动给了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新思想,还给了新的文学语言——白话文。第二是生活的因素。其出身、经历和遭遇给他装满了一肚子苦汁,非吐出来不可。第三是技巧的因素。他很早就喜欢耍笔杆,还写过旧诗,出国前,已经发表过一些记事文、论文,还发表过白话文小说习作《小铃儿》。第四是时间的因素。学校一年有3个假期,每周有两天不上课,这样一年有5个月假。还有一个安静的图书馆可供写作。第五是文化的因素。老舍一向喜好文学,受过十年正规学校教育,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念过唐诗宋词、《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又看过不少新文艺作品,既能唱京戏、昆曲,又爱听评书、大鼓等,还掌握了英语。古今中外,雅俗洋土,兼而有之。
可是以什么样的风格进行创作呢?老舍反复拿汉语和英语进行了比较,决定不用别人的现成模式,自创一种全新的文字表达方式,那就是活的、自然的、口语的。
老舍拿起笔来,开始写作,一年后完成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回国内,从1927年7月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