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验光配镜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假如穿越回上古时期,走在河滩边、岩洞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晶莹透亮的石头,透过它能看到一些奇异的引人遐想的景象。这些石头就是可以当成眼镜的天然材料——水晶石,且在《墨子》中就详细论述了光的反射特性,这些都为眼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再加上佛教的传入,人们需要阅读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字体太小,再加上眼神不好,看不见可咋办?于是古人发明了放大镜!它是由水晶石磨制成凸透镜再镶嵌在黄金圈中,可以放大物体4~5倍。这样看东西就没有压力啦!江苏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个。
有了可以放大物体的眼镜,虽然可以看清东西了,但是这放大镜总是需要举着,有点不太方便。于是到了明朝初期,就出现了可以架在鼻子上或者挂在耳朵上的双片眼镜。明朝的《南都繁会图》中就出现了戴眼镜的人,这个时候的眼镜样式和现代的差不多。
眼镜虽然方便了阅读,但是直到明朝,眼镜都是稀罕之物,而且每个人近视的程度不同,怎么才能让所有人都能看清楚东西呢?
明末清初有个叫孙云球的人,他看到许多人由于眼神不好,做事很不方便,于是年轻时就去学习制镜技术。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孙云球创造出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按照不同的视力磨制出不同的镜片。这就是最早的验光配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