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有没有暑假
高考结束了,考生们提前迎来了漫长的暑假。再过一两个星期,那些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们也会放暑假。年年放暑假,暑假是怎么来的呢?
旧式教育,学校不设“塾假”
有人说,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学规,也就是学生守则。其中一部分学规留存至今,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这些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不过无论时代早晚,没有任何一份学规曾经提到放暑假的规定。
古代中国学校发达,除了私塾,还有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后面这些学校也大多定有学规,如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孝宗时的《会稽学规》和《丽泽书院规约》,以及元朝的《庙学典礼》、明朝的《太学志》、清朝的《岳麓书院规约》,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创办新式学堂时制定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说了这么一段话:“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过去新式学校尚未兴起,我国儿童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科学实验,没有体育课程,也没有寒假和暑假。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学校里是没有暑假的。
始于清末,暑假是个舶来品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年也是在私塾就读,后来考入杭州的一所教会中学,他说他在中学度过了求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暑假,那一年是光绪三十二年。
一方面是教会学校刮来了新风,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也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