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先贤仝卜年事略(运城)
□稽明法 张希艾
仝卜年,1781年(清·乾隆辛丑46年)出生于运城市平陆县今张村镇辛店村一户贫穷农家。辛店北倚中条山,南面大河,山青水绿,左为沟,右为田,北接古老的运城盐池。时民居皆为土窑洞。因家贫上不起学,8岁时起他就在村边的辛店沟给几户邻家看牛(牛在沟坡吃草,他照看牛不要跑丢)挣饭吃。
1791年,仝卜年10岁时,因酷爱学习,好学成癖,放牛路过学校,常趴在树上隔墙聆听先生在学堂授课,教书先生有感其天资聪慧,热爱学习,且为文甚奇,免费让其入学学习。上学后,其学业突长,每次年级考试名列前茅,年少时即尤工于诗,受到县上来的督学赞扬。
1810年(清·嘉庆庚午15年),29岁的仝卜年顺利中举。
1811年(清·嘉庆辛未16年),30岁的仝卜年,由师友筹资赶考,登进士第,入仕,赴广东高明任知县。此年京师广宁门巡捕发现有人身藏鸦片,朝廷令各城门严查,并令闽粤督抚查禁,绝其来源。此事使得将要进入仕宦之途的仝卜年警觉起来。
当年母丧,遵清廷制回家尽孝三载,后赴广东、山东、福建等地为官。
《山西通志》卷21(2056页、2043页)分别载有:“仝卜年,平陆县人,嘉庆15年庚午~16年辛未进士,福建台湾兵备道。”
1815年(乙亥·嘉庆20年),仝卜年家乡平陆县发生6.75级地震,死亡约3万余人,饿殍遍地,风声鹤唳,因震灾严重,知县陆樟(浙江山阴人)虽昼夜奔波,躬亲核对查实,然想尽办法却自愧无力救助,眼看嗷嗷待哺的苦难乡亲,饥寒交迫,束手待毙,自觉无颜面对乡亲父老,即趁夜自缢于一眼坍塌的破窑洞里。在外为宦的仝卜年得知此事,感触甚大。
1821~1826年(辛巳·道光元年—丙戌·道光6年),40岁的仝卜年任鲁中知县,任职期间,当地发生强烈地震。为救流离失所、食宿无着的灾民,他在朝廷诏示未下达之前,即打开官仓放粮、放物,被判为“欺上”罪。
1827年(丁亥·道光7年),46岁的仝卜年,赴福建惠安任知县,戴罪赎过。在惠安十多载,他锄奸剔弊,勤俭奉公,百废皆举,大得民心。《惠安县续志》载:知县仝卜年大胆向海外侨胞引资内地,一时轰动,“以闻于朝”,受到道光帝嘉奖。卜年成为清代历史上敢于创新的第一人。因功绩卓著,仝卜年受到嘉庆临科进士、时任军机大臣的旗人穆彰阿举荐,屏保东南海疆,守卫开发台湾岛。
1831年(辛卯·道光11年12月),50岁的仝卜年调任台湾岛抚民理番海防粮补通判,驻噶玛兰厅五围(今宜兰县城)。任内,他兴义学,扩书院,治神明,毁淫祠,课农桑,断讼狱,爱民如父母,敬民如神明,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夜驰百多里,弭平番族间挑起之械斗多起,颇得众望。
鉴于噶玛兰多为茅舍,常火警,仝卜年便从家乡山西平陆招募工匠前往筑窑烧砖,传授技术,使民易瓦屋,火患渐息。
《山西通志》152卷记载:“仝卜年,字子沾,平陆人。辛未进士。以知县历官至台湾知府,建学校,修城垣,抚流亡,折疑狱,剔奸宄,皆以最极。宰彰化时,俗多械斗,有陈姓者,结党据台卢墩,众至万人。卜年闻之,一昼夜急驰200余里,晓以利害,立即解散。一时有‘生佛’之誉。性警敏好学,为文有奇气,尤工于诗。”
《山西通志》将“仝卜年”和“于成龙”并列为“山西历代两廉吏”。
1833年(清·道光癸巳13年),仝卜年52岁。道光帝诏书:“噶玛兰厅通判仝卜年升台湾府海防同知以知府用(治所在彰化)。”
此时段,英舰已不时在远海骚扰,仝卜年多次访察各地设防情况,且率领清兵及乡勇阻洋人登岸,维护国家统一。对来岛以经商为借口,行“割裂”台湾岛之实的列强外夷,晓之以理,坚持斗争。对不法之徒,坚决打击。
1840年(清·道光庚子20年),仝卜年59岁,鸦片战争爆发。英舰不断窜抵台湾外洋码头骚扰,仝卜年配合台湾道姚莹、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督水师逐一击退。
此年,嘉义县江见、凤山县陈冲等人窜通内外逆匪互相勾结,聚众万人胡搅蛮缠拟行械斗。仝卜年先是晓之以理,对方不听,则派兵夹击,并擒二匪首及股匪二百余人,在郡正法,内患革除。
1841年(清·道光辛丑21年),60岁的仝卜年升任台湾知府(治所在今台南市,时整个台湾只是福建的一个府——台湾府)。此时段,英舰在侵犯闽浙沿海同时,多次窜犯基隆等港口。仝卜年配合台湾道姚莹、镇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一一击退。
1842年(清·道光壬寅22年),仝卜年61岁。此年3月,英军进犯淡水、彰化间的大安港。
仝卜年同姚莹、达洪阿在岛内军民全力配合下,巧设埋伏,诱敌深入,英舰直入港口,触及暗礁,伏兵急起,奋勇擒敌189人,其中多为敌方雇佣来的白人与黑人(黑人165名),仅一二十人为白人士兵。此役缴获英方大炮20门,军械无数。喜极的道光帝亲笔朱谕(皇帝亲笔朱字下诏谕,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赏达洪阿太子少保衔,加姚莹二品顶戴,赏仝卜年顶戴花翎。
1843年(清·道光癸卯23年),仝卜年62岁。清廷对仝卜年以海疆紧缺,以知府尽先补用。
1847年(清·道光丁未27年),仝卜年66岁。九月,清廷诏令仝卜年兼授按察史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1848年(清·道光戊申28年),仝卜年67岁,病逝在台湾知府任上。《台湾省通史》载:其“以劳瘁卒于官”,享年67岁。灵柩运回老家——山西平陆县辛店村,安葬在其启蒙老师墓旁。《平陆县志·古墓葬》载:仝卜年系清代墓葬,墓地南北长24丈,东西宽15丈。辛店村并建有“仝氏家庙”。其牌匾由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熊一本题赠。
遗憾的是,辛店村诸多关于仝卜年的物与事,多毁于历次战火和一些无知者之手。现仅能找到仝卜年出生地的土窑大院、仝卜年幼时读书学校的遗址以及仝氏族人在原古道官路旁新建的院落。
好在道光庚戌三十年(公元1850年),仝卜年逝世后三年,“仝氏家庙”建成后,原任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熊一本所题“仝氏家庙”牌匾一块实物尚存。而且台湾噶玛兰厅(今宜兰县)的五谷庙、昭应宫三川殿也留存有仝卜年的记载与墨宝,当年他在噶玛兰厅的梅州、北津等地以从晋南引进技术所建的烧砖窑(“宜兰砖窑”,当地称作“砖子巢”),也完好地被当成“国宝”一样保存着。
百余年来,海峡两岸人民无不缅怀着仝卜年的功绩,特别是当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共建强大祖国时,更加怀念这位为保卫海疆、维护祖国统一而殚精竭虑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