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8-13 17:28:25

古人出行如何认路

古人出行如何认路
古人对道路的界定。古代有关道路的名称要比今天多。《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所谓达即通,当时,道、路两者或许通名,凡人、车常走的地方都叫道或路,比较宽阔的叫康、庄,岔路多的叫衢、逵。

除了这些大路,还有一些小路。因此,对于古人来说,道路的分类这么多,要是不认识路,走错了,恐怕浪费的时间不止几天几夜。

在这些道路中,一些走过路或者知道路的人,便会为了后人建立起一些指路标志。

比如,按一定的里数用“土堆”的方法来作为固定的里程标志,土堆被称为“堠”。凡按“堠”记数的里程称为“堠程”,而管理“堠”的官吏称为“堠吏”。这种道路标志虽然简单,却起到了便利行人了解道路里程远近的作用,是今天道路里程碑的发端。

据现有史料记载,我国使用“堠”作为道路里程标志始于东汉。史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后汉书·和帝纪》)。意指从广东到中原转洛阳的路上,每10里设一驿,5里做一标记。

除了用堠记路程,还有就是在道路两旁种树。这个方式从很早就开始了,《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古代道路两旁所植树木品种很多,多为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一些重要的干道上植松、柏、梧桐或植果树。

东汉时,道路上除种植一般树木之外,许多重要的交通要道及宗庙、官室和陵园的道路均有梧桐之类列于道侧,反映出当时重视在道路两旁植树的风尚。

大路两旁都种着树,只要按照树的指引走,就不会走到深山中迷路了,因此种树也是路标的一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出行如何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