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8-21 11:03:22

芮城水峪村德孝润民光伏助力点亮小山村


好书记书写道德篇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47年,从风华正茂的19岁到花甲之年的66岁,他近50年的人生岁月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村里。一个人连续干了4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69岁的张双喜这样评价村中的党支部书记蔺当存。

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

水峪村的党支部书记——蔺当存,用47年的任职生涯书写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佳话。他脚踏实地、尽心竭力,带着村民趟出了一条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蔺当存兄妹5个,父亲残疾,家里大小事情全靠母亲一个人理料。作为老大,虽然是抱养来的,但他很早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因为家境贫寒,他初中毕业就回来帮忙。而此时,蔺当存的亲生父母家境已经好转,就想把他带回家,好好照顾他。

亲生父亲来了一趟又一趟,家中的哥哥也是一次次劝说,蔺当存没有拒绝这份亲情,但他铁了心不回家。“养父母养我这么大不容易,我不能忘恩负义。如果我走了,弟弟妹妹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他说。

敢挑小家担,才能担大家。曾任水峪村党支部书记的梁国瑞看着这个17岁的年轻人不错,有孝心又有热情,在村里表现积极,便让蔺当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

1972年,老书记觉得自己年迈,向乡里申请退休,乡里看村里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准备外调党支部书记。可是村里人又不同意,不想让一个不熟悉村里情况的外人当村里“领头羊”。老干部和村民就商议推荐了蔺当存。

乡党委经过调查了解得知,他虽然年轻,但德行、人品和能力都很过硬。于是,19岁的蔺当存就成了水峪村党支部书记,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干就是47年,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

1974年,水峪村因其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芮城“学大寨”的一线指挥部,时任芮城县委书记陈永桂亲自驻村推动工作。大冬天寒风萧瑟,蔺当存带领大伙,组织起青年专业队,凌晨4点起来做饭、吃饭,6点就赶到工地,完成上级分配的工作。

他们荒山造田150亩,填涧造水田120亩,用石贴窑27孔,建立连接两个村落的迎春大桥,扩建道路,完善村里基础设施。不论是哪一项工程的开展,动房动树都需要和村民打招呼,蔺当存就挨家挨户沟通、交流,化解矛盾。

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至今,人们走过迎春桥时,还会想起在蔺当存的带领下大家当年战天斗地的情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8名北京知青的到来,为村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他们在蔺当存的帮助下利用水峪村优越的自然条件,修建水利发电站,供村里照明、磨面等。

上世纪90年代,蔺当存领着大伙给村里铺设了第一条柏油路,方便村民出行;打了400米深井,用于农田浇水。之后,他陆陆续续进行了路面硬化、修路架桥、建立果树栽植基地,增加村民收入。

最近几年,光伏进村,蔺当存仍然奋战在建设一线。因工程需占地、占山、占路,他就连轴转召开协调会,还成立专门调解队,动员村民、调解矛盾、努力说服,终于赢得了全村人的理解支持,工程进展顺利。

好媳妇唱响孝顺曲

在水峪村,还有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强人,就是村集体评出的“好媳妇”——曹秀娥。今年50岁的她,是水峪村第二居民组的村民。1991年,曹秀娥与丈夫王军则结婚的前一天,婆婆因病而逝,年仅22岁的曹秀娥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不曾想仅仅时隔三年,一次意外又降临到了这个家庭,曹秀娥的公公在去县城的路上发生车祸,大腿骨折,让这个因结婚已负债累累的家雪上加霜。为了给公公准备医疗费,曹秀娥和丈夫只能想方设法挣钱。丈夫出外打工,只剩她一个人既要忙家里还要去医院照顾公公。

那时,没有摩托车没有自行车,曹秀娥每天都要从县城步行30余公里回家,又步行返回医院。这样来回走了20多天,公公出院了,但终究落下了残疾,以后只能拄着拐杖走路。

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王军则的妹妹正在上高中,还有去世的大哥留下的7岁侄女需要照顾。一边是两个急需用钱的学生,一边是需要付药费的公公,而且家里5口人的吃穿,都需要曹秀娥安排。

丈夫外出打工,常不在家,十几亩地由曹秀娥一个劳力在干。在夫妻俩的艰苦努力下,日子渐渐好转。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车祸带走了曹秀娥娘家唯一的哥哥,嫂嫂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因为母亲无人赡养,曹秀娥夫妇就接她来自己家住。祸不单行,因急于还外债,王军则上山挖药不幸摔下山崖,抛下曹秀娥而去。

家里没了顶梁柱,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曹秀娥擦干眼泪,凭着一身迎难而上的韧劲,早出晚归、努力拼搏,与命运抗争。在政府和村“两委”的关怀以及众乡亲的帮助下,曹秀娥渡过了艰难岁月,日子越过越好。

她的公公83岁去世,母亲今年已88岁,小姑子和侄女也各自出嫁。虽然命运给了这个女人不少考验,但她的善良和勤奋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孝敬老人、善待幼小、任劳任怨,曹秀娥在村中人人称赞,年年被评为“好媳妇”。她的孝心和精神,也影响着村里的人。

在水峪村,这样尊老爱幼的“好媳妇”很多,不是亲生胜亲生的“好母亲”“好婆婆”也不少,他们创造出的好家风,带动了好村风,令水峪人向上向善蔚然成风。

诚然,水峪村“两委”不仅对这些人进行表彰,而且对考上大学的学子也有所嘉奖,对村中的老年人经常关怀慰问。“就是要营造团结友善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人心怀感恩、努力奋斗,为美丽和谐的新水峪建设出力流汗。”蔺当存表示。

好产业照亮富民路

还没进入水峪村,记者就被村中山峦上的一排排“蓝精灵”——光伏板所吸引。它们在秋日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传递着现代与科技的气息。在水峪村村委副主任尉养福看来,一块块光伏板就好比一棵棵摇钱树,富了水峪人的口袋。

邀请太阳,点亮芮城。在“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重大战略指导下,芮城县“抢先机、站前列、创一流”,率先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据悉,芮城县的光伏一期建设总流转亩数20055亩,涉及农户2211户、6630人,年流转金额达503万元,人均每年增收758元,其中涉及全县沿山4个整体贫困村、521个贫困户,共计1418人。水峪村村民受益颇大。

尉养福告诉记者,为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水峪村共流转土地4700亩,其中作为村集体“机动田”的1600多亩荒山,以每亩70元的年租金流转给光伏企业,年收入11万元。各居民组集体租金收入也达15万元。

“一有收入,集体的事就好办多了。”蔺当存说,“拿了第一笔钱,我们刷文化墙,环境整治搞得红红火火,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对于源源不断的集体经济收入,蔺当存还和党员干部们考虑着,继续加大村子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举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光伏发电项目,既是运城生态特色的发展项目,也是脱贫攻坚的民生项目,更是未来实现全面小康的希望项目。

光伏基地所到之处,平地修路,地质条件大大改观。水峪村庙前自然庄的100多亩沙坡地因耕作不便撂荒多年,随着光伏基地的建设,这里被规划种植油用牡丹。

油用牡丹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亩收入在4000元左右,具有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价值。“这里的光伏基地在建设之初,就在沿山一带规划了‘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油用牡丹,既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蔺当存说。

德孝润民,光伏助力,能人带动,昔日的山区小村,依靠绿水青山,在新时代书写着迷人的乡村之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芮城水峪村德孝润民光伏助力点亮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