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0-8-28 10:38:52

窖穴储粮始于新石器时代

地下窖穴储粮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窖穴规模较小,构造简单。考古发现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早期窖穴,多为口小底大的口袋形状,直径一般不到1米。临潼姜寨仰韶文化后期窖穴,容积逐渐增大,形状也趋于多样,口径一般2米~3米,底径3米~5米,最深的达5米以上。此后,地下储粮不断发展,窖穴数量随之增多,构筑技术也更加科学,窖内一般用草泥涂抹,经过烘烤,用来解决防潮问题。到夏、商、周时期,地下窖穴储粮已成为奴隶主国家、贵族以及民间储藏粮食的主要方式。

隋、唐两代是地下储粮的兴盛时期。

自从京杭大运河和永济、通济两渠开通与关中漕渠联网之后,漕运沿线就先后建起一大批中转储备仓库。据有关史籍记载,建在东都洛阳周围的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子罗仓,都是大型地下仓。经考古勘探的含嘉仓遗址,就有大小粮窖250多个。

唐代以后,地上房仓储粮兴起,但在北方一些土质、地势相宜的地方,直到现代,窖穴粮仓仍然存在和发挥作用。

窖仓的典型代表是丰图义仓。丰图义仓是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现存仍然完整的一座砖窑式民间粮食仓库。它是清末陕西大办义仓的产物,由朝邑士绅、户部尚书阎敬铭主持修建,于光绪八年动工,光绪十一年建成,用去白银3万余两。慈禧太后曾批为“天下第一仓”,与苏州丰备义仓名重一时。

粮仓为城垣式建筑,分内城、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为长方形,坐北向南,东西长134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12060平方米,占地18.90亩。城垣外壁全用青砖砌筑,上列女墙,高达9米。城内环绕城墙共筑有58孔仓窑,每个仓窑大小不一,总仓容为1044万~1160万斤。整个粮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造精巧,坚固实用,现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大荔县粮食局朝邑粮站使用,并负责维修保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窖穴储粮始于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