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座“昆仑山”
中国有两座“昆仑山”在中国有两座“昆仑山”,一座是地理上的昆仑山,另一座是神话中的昆仑山。地理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跨新疆、西藏,向东一直延伸至青海,一小部分的余脉甚至进入四川境内,占地足有50多万平方公里。
昆仑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最高峰是位于新疆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超过7600米,“巍巍昆仑”当之无愧。在古生代末期,昆仑山的形态已渐渐成型,在西北内陆的土地上静静地矗立。
地理上昆仑山的显著变化是以百万年为尺度的,而神话中的昆仑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神话是具备想象力的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叙说方式,所以当人们的叙说出现变化时,神话及其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异变。而人的想象力和叙说又是最不可捉摸和容易失真的,昆仑山的形态便是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完善和清晰起来的。
《山海经》中记载了昆仑山最初的形态:昆仑虚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山上生有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高、五围(双臂合拢的长度为一围)粗的巨大禾木。山的四面各有九口井,井栏用玉制成。同时每一面也都有九道门,由一种叫开明兽的神兽守护,里面居住着众多神灵。此时的昆仑山神话初具雏形,只是拥有了成为神山的基本要素,尚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
《淮南子》中,原本“混沌”的昆仑山开始拥有了秩序。昆仑丘有九重增城,在这之上依次是“登之不死的凉风之山”“登之能使风雨的悬圃”“登之成神的太帝之居”。不仅层次鲜明,上面的居民同样分为不同等级,愈往高神通愈大、地位愈尊崇。这是人间文明走向有序化、规范化而在“神话”领域的投射。
但昆仑山的“进化之路”仍未停止,到了《博物志》里,它再度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昆仑山的描述维度不仅由地上世界向地下世界延伸,而且由静态变为动态。大地由紧密相合的三千六百根轴带动着不停旋转,轴的核心便是昆仑山,这可以说是一种创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