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在“丰收节”做什么
古人都在“丰收节”做什么古代社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人们“花样”庆祝这一丰收的好日子。
对于官方来说,社日程式严格繁复。以清代为例,必须要皇帝亲临,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饮福受胙(饮福酒并接受胙肉)、三跪九拜、送神、望燎等过程之后,才算是成礼。活动完毕后,主持者或者皇帝会把祭肉分给百姓臣下,寓意着共同享有风调雨顺的好福气。
相比之下,民间过社日的习俗就丰富多了。《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在社日老百姓们的“活动流程”:“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赛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唐代张籍的《江村行》有云:“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所谓赛神,就是百姓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庆祝丰收。
陆游在《赛神曲》中说:“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获得秋季丰收的农民,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酬报社神,击鼓讴歌,女巫翩跹起舞,庆祝一年辛苦劳动之后的大丰收。
社日还是个畅快饮酒的日子。在这一天,男女老少会欢聚在一起,享受宴聚,无拘无束饮酒放歌。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清代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说,用社酒洗眼睛,可以提高视力。因此,人们无不尽情畅饮,以至出现“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形。
除了社酒外,百姓还会自制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分而食之,共庆丰收。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小孩子吃了社肉还能增强语言功能。社糕以面、米制成,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果仁、蜂蜜、白糖,然后上蒸笼,社糕就做好了,是老人孩子都喜爱的食物。社果是用可食青草汁和面制成的,和我们如今吃的“青团”较为相似。
社日期间,除了吃美食、饮美酒,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放假。“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辛苦了很久的官吏可以放假,“山君多暇日,社日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要放下针线活,“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当然,社日里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他们不用上学,可以光明正大地尽情玩乐。
近代以来,秋社逐渐式微,但节日的很多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如许多地方的中秋节,都会用新粮和时令瓜果做一顿丰盛的晚宴,以示庆贺丰收之意。有的地方用新粮和时令瓜果来祭祖或祭社,以感谢神灵恩赐佑助,祈求明年禾麦丰收。
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秋社的习俗保留得更为完整。
如藏族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的望果节,就是以庆丰收为主题;高山族在每年的秋收季节要举行丰收节,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畲族把农历八月十五叫作丰收节,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有些地区的畲族于丰收在望时,“尝新米”,欢庆丰收;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有过“新米节”的习俗,“新米节”又被称为“吃新节”“尝新节”“吃新谷”“敬饭节”等,尽管节日叫法不同,各民族的尝新节习俗略有差别,但时间都在秋季谷物成熟或收割之后,都以喜庆五谷丰收和向神祇报告收成为主题,与古代秋社习俗可谓一脉相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