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9-7 11:27:42

古人饮食尚俭戒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描写了农民耕作的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白居易提醒人们即使在丰收之年,也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教育子孙们要勤俭持家。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先贤们为我们作出了表率,留下了一个个舌尖上节俭的佳话。

季文子喂马不用粮食

春秋时期的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贵族家庭,作为鲁国正卿,他掌管国政和统兵大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位高权重,他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史记·鲁世家》说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见他如此节俭,就劝他说:“你身为国家重臣,代表国家形象,你却如此寒酸、吝啬,你不怕朝中的文武百官笑话你吗?这样做在对外交往时也有损我们国家形象,影响我们国家声誉。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这于己于民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回应道:“我当然也想穿华丽的服装、骑良马名驹,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有的甚至挨饿,我怎能让自己的妻子儿女衣着讲究,终日酒山肉海,如果这样做我心里会不安的。

况且,我只听说国家的形象和荣誉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举止表现出来的,没听说过炫耀财富、讲究排场能给国家争光添彩?”一席话说得仲孙无言以对。

孟献子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将仲孙幽禁了7天。仲孙得到管制教育后痛改前非,效仿季文子的简朴生活。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皇帝请客 徐孝克打包

苏东坡在《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中写道:“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意思是说,朋友聚餐后,还剩下一些饭菜,如果就这样离开实在可惜,有个朋友便将剩饭菜打包带回家给孩子吃。而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在皇帝的宴席上也将饭菜打包。

南朝末、隋朝初的徐孝克曾任国子祭酒、国子监博士,后侍奉东宫讲《礼》《传》。徐孝克为人最孝,侍奉生母,极尽赡养的义务。

徐孝克经常在宫中陪侍皇帝进膳,每次陪侍宴席,也没见他吃什么食物,可是席散时,他座席前的食品却少了,高宗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管斌一时也回答不上来。

后来管斌便偷偷地留意观察,他发现,徐孝克在陪侍皇帝吃饭时,并没有吃自己席前的食物,而是趁人不注意就将珍果等塞入宽腰带内,管斌不解其意,后来查访,才知是其拿回去给母亲食用了。

管斌据实向高宗禀报,高宗很受感动,感叹良久,于是诏令有关人员,以后宴会时,孝克席前的食物,全让他拿回去孝敬母亲。当时朝野上下都夸赞徐孝克的孝行和皇帝的善解人意。

徐孝克一生清廉,并且喜欢接济他人,因而不免穷困。他家徒四壁,母亲患病,想吃粳米粥,却不能经常办到。母亲亡故后,孝克就常吃麦饭。有人送来粳米,他对着粳米悲伤哭泣,且终身不再吃粳米。

王安石请客吃饼边

宋神宗时,王安石官至宰相,可谓位极人臣。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载: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却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王安石几两,王不接受。

有人劝他说:“治您的病,非此药不可。这病困扰您久矣,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王安石说:“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拒不接受。

王安石做宰相时,儿媳妇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顺便去拜访王安石,王邀请他吃饭。萧公子一听当朝宰相要请吃饭,心想宴席一定非常精致和丰盛,于是郑重其事,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见面寒暄之后,萧公子兴高采烈在餐桌前坐下,可一看桌面,傻眼了,菜肴、果蔬竟然都没有。

萧公子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之后,又上了一份菜汤。萧公子很娇惯,只吃胡饼中间薄脆、香甜的那一小部分,而把四周湿且厚的饼边都扔在了桌上。王安石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起身把萧公子吃剩下的饼边拿起来全吃光了,见堂堂宰相如此节俭朴素,萧公子羞愧难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饮食尚俭戒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