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行军赶路涮羊肉,“涮火锅”这才隆重登场
“火锅”是如何盛行起来的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高谈阔论,实乃幸福之事。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下了意趣盎然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冬天吃火锅,现在的很多人首选炭火铜锅,而对分餐制所提倡的“小火锅”不以为然。实际上,“小火锅”在商周时期就非常流行了,当时的人多是吃“小火锅”。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的青铜器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有盘鼎,又名灶鼎,是商周青铜器中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故宫里的西周有盘鼎高20.2厘米,宽16.4厘米,重2.26公斤,从这件青铜器的容量来看,确实是“小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已很普遍。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而且那时人们还有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火锅。
到了辽代,“涮火锅”隆重登场。许多吃货都知道一段轶事:成吉思汗在行军途中,为了让将士们赶紧吃饭,随手把几片羊肉放入热水中涮了几下,发现居然味道非常鲜美,由此发明了涮羊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