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0-11-24 10:42:40

河津根雕匠人范高相


传统雕刻艺术根雕,因其别具一格的选材与工艺理念备受瞩目。根雕制作讲究天然与人工的结合。对于根雕匠人范高相来说,亲自上山挑选根材,是创作每个作品中的必备环节。越是深山里的树根,年头越长,造型也越奇崛。范高相决定去探索一片过往未至的山林。

(同期声,范高相)这个根不错,崖柏子掉到这个地方,咱待会儿把它弄下来,竖起来,你这样放,抬到湿的这面。

范高相口中称赞的好材料,在普通人看来,不过是些“枯枝败叶”。透过表象锁定一块根材的内在是根雕匠人必须掌握的本领。眼前名为崖柏的根材,材质坚硬,木质细腻,不容易变形,可以长久保存。

地处黄河要津的河津市,历史上曾以龙门为名。对河津人而言,龙即是家长的象征,这也为范高相新的作品,提供了灵感。

对根材进行初步加工,用含有碳酸钠成分的碱性溶液浸泡树根,将树脂皂化,成为可溶性皂,在晾晒根材时,油脂跟随木材中的水分一同排除出来,经过脱脂脱水的木材不易开裂,保证了雕刻作品的稳定性。

根雕艺术遵循“三分雕琢,七分天成”的原则。从绘制设计图开始,范高相便严格践行,配合根材盘结弯曲的走势,根雕匠人“下笔”笃定,绘线清晰,曲折盘亘的龙形跃然纸上,凝结着的是河津人对龙的深厚情感。

(同期声,范高相)我开始做根雕的时候,心里很茫然,也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但是我相信我会把这么多废弃的根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我一直坚持做根雕,最后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不被看好到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支持,范高相的根雕人生与他手中的根材几乎如出一辙,范高相也因此对根雕技艺倾注了更多心血。

设计图完成,范高相立刻展开粗雕,即定型打轮廓,这一步也是成就根雕艺术的基础。根雕匠人选取平口刻刀,削去树根表皮的腐朽,打轮廓时下刀利落,根材截面才能足够平滑,雕刻出的造型图像更为自然流畅。对匠人来说,根雕不仅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的修行,尤其考验制作者的专注程度与耐心。

削切轮廓时需要由浅入深,根材靠近外层的部分,最具备根系本身的形态特征,在削切刻画时,范高相尤其注意取舍,选定数个部位,定点保留根材形态,不多加雕刻。

通过这种方法,根材所具有的自然之美,便可以完美融入后续的成品之中。为了完美地呈现出中国龙的姿态与神态,设计构图尤为谨慎。但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仍然存在无法预料的变数。

在精雕龙形的过程中,范高相多次尝试,但始终无法精确把控作品中龙的神态,为此范高相来到了河津市博物馆,希望马鹏亮馆长能够为自己指点一二,破解难题。

(同期声,马鹏亮)中国龙一直在演变,我们现在已经整理出一套清晰的脉络,最大的区别是东汉之前,中国龙的龙身和龙尾没有明显的区分,到了东汉之后,大约是两晋时期,龙身和龙尾才有了明显的区分。

回溯中国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变迁过程,根雕匠人对眼下龙形根雕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付诸实践。精雕过程中,范高相采用圆雕技法,将刻刀深入木材、细细雕琢的同时,更兼顾了整个作品曲线过渡上的流畅性,根雕匠人细腻的刀锋之下,龙头呈现出宽、短的特征,龙角分叉形态与鹿角接近,造型十分优美。

在眼型上,范高相选择了凤眼,细而不小,眼尾平滑略微上翘,真正做到了“画龙点睛”,配合曲折而极具动感的龙身,分别吸纳了唐代龙画的灵气、智慧,以及元明清时期龙的威严、矫健。为了确保作品的连贯性,范高相在雕琢的过程中,不断转动位面,这样无论从哪一方向观赏,都能获得优质的体验。这使得独根成器的作品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

雕琢完毕,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却并非以此为终点。范高相备上红树皮汁和大漆,准备开始最后的工序,着色上漆。红树皮汁均匀涂抹在作品表面,晾干后色素沉淀,为根雕赋予了古色古香的底色。大漆加水稀释,刷遍各处。阴干两日,用布擦去浮漆,打磨后再次上漆,如此反复,直到漆面呈现出光亮的效果。上漆后的根雕作品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自然木质的纹理,还能够避免木材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作品的长久保存。此时,根雕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精致与古拙并存,呈现出一派端庄凝重。栩栩如生的龙形根雕,呈现着“黄河要津、神龙可越”的地方印记与文化内涵。跨越时间的长河,人们从未将古老技艺遗落在历史的角落。埋首倾注一腔心血的匠人,手起刀落间刻画的是作品,是艺术,亦是人生。技艺不死,薪火相承,如根系延展。

枯木又逢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津根雕匠人范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