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符号,千年民俗“打铁花”
小时候,由于父亲在老安邑县城工作,我在安邑住过大约四五年的时间。安邑民俗打铁花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循着儿时朦胧的印象,透过那神秘的无“烟”之花,我读懂了安邑千年民俗打铁花的符号世界,身心完全沉醉于那一片绚烂的铁花之中。打铁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领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韩、魏三家被封为诸侯。魏国建都安邑,所在的地区是晋国的腹地。当时作为晋国战略主力的两支军队分别是赵侯的骑兵以及韩侯的步兵,魏侯的势力则是负责为这两支军队提供战略物资和后勤补给。三晋分家的前期,魏国是没有正式军队的诸侯国。如果这时赵国联合韩国进攻魏国,魏国就是一只束手待擒的羔羊。有一句俗语说,怕啥就来啥。一天深夜,魏国都城安邑遭遇赵国和韩国联合军队的偷袭。一位工匠情急之下,将正在冶铸兵器的铁水舀出来,奋力泼向攻城的敌军。火红的铁水抛出后,向四周喷射飞溅,夜空顿时飞花碎玉、群星璀璨。铸造武器的其他工匠争相效仿,攻城敌军惊慌失措、仓皇而逃,安邑都城转危为安。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安邑千年打铁花之始。依靠打铁花取得保卫城池的胜利,魏国从此每逢重大节日都以打铁花来庆祝。后来,魏国国君魏文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制定了具有战略性的伐交策略,魏国才逐渐强盛起来。
打铁花源起于守城防御,鼎盛于唐宋明清时期,有几千年历史,是流传于古河东地区民间的传统烟火活动。它的发展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铁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打铁花民俗活动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
打铁花表演时,鼓乐齐鸣,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先将一堆堆废铁倒入熔炉里。鼓风机吹起来了,通红的炉火烧起来了。随着一瓢通红的铁水,从熔炉里慢慢倒出,铁花艺人手持柳条木棒,聚拢在熔炉边上,然后拿着手中的木棒,接住灼热的铁水,紧接着就端着木棒狂奔,在抵达花棚的时候,像天空抛洒,啪的一下子,焰火飞散开来,金花飞舞、火星四射,场面异常壮观。与此同时,这些火星立即点燃铁架子上的烟花鞭炮,顿时焰火腾空、鞭炮齐鸣,几丈高的铁花与烟花在空中次第绽放,场面蔚为壮观。
一千七百多度的铁水,碰到铁勺子,勺子就化了。细心的人们早就发现打铁花的艺人手里拿着的是柳木勺,柳木质地坚硬,结构紧密,做好的柳木勺需浸泡三五天,它吸水虽慢,但吸足水往外蒸发的速度也慢,这样就不怕被烤着了。铁花打在树上,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铁花落到地上,则是遍地开花。“千花万花半空起,天女乘鸾启玉齿。尽扫瑶台绛阙云,打块成团作欢喜。”
其实,在安邑民间对打铁花还有另外的传说故事。
在安邑古城有东泊池和西泊池。传说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有一位老太婆领着一个小孩在泊池边洗衣服,小孩玩耍时不小心掉到水里,大人们手慌脚乱,耽误了时间。小孩被救上后,昼夜大哭不停。有人说孩子是“魂”被吓掉了。为了给小孩“招魂”,就在泊池边举行打铁花表演,给小孩招魂。说来也怪,小孩当晚就不哭闹了。从此以后,打铁花就流传开来,成了一种民俗。
“富人放烟花,穷人打铁花。”“打白不打红,打快不打慢。”这些都是流传下来的民谣民谚。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安邑城有一棵千年古槐,经常有一种怪鸟在树上叫个不停,声音特别难听,搅扰得四邻不安。时任县官找人商讨驱赶之法,有人说这种鸟最怕“火花”,就用打铁花这种方法驱离。从此以后,这种鸟不知飞到何处,再也没有飞临古安邑上空。慢慢地,打铁花就成了一种吉祥喜庆的民俗。
身怀技术的铁花艺人,击打手中木棒时,用力是非常巧妙迅速的,打出的铁花范围很大,散开之后形成的铁花雨非常细小,落下来以后就变成细碎的铁屑,温度迅速降低,即便落在身上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打铁花的过程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全程都得胆大心细。
“烘炉入夜熔并铁,飞焰照山光明来。”打铁花是一个技术活,人站立位置高度、抛洒角度、火候程度,里面门道真不少。打铁花以炼铁炉、风箱、坩埚、舀勺、铁坩、水桶、打板、草帽为工具,以生铁、焦炭、木屑为原料,原理是利用柳木击打炽热的铁液混合些许木屑。现在能观看的“烟花”“焰火”表演主要有“天女散花”“鸿运当头”“满天星”等。由于铁花颜色吉祥、寓意美好,在黄河流域庆祝春节也要打铁花。在古老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之首的春节,不但成为新旧时间交替的端始,也象征着一个大地阴阳之气交和、万物复苏的生命生长季节的开始。人类文明史上的狩猎时代都曾有过对“火”的崇拜,在进入农业社会后一直延续下来,人们都喜欢通过打铁花来祈盼来年富贵吉祥、庄稼五谷丰登。
“我要把这个古老的故事像红烛一样来点亮,让它的光芒射到四方……”(引自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娥并桑洛》)由于时代的变迁,我国民间的民俗技艺、手工艺绝活大部分濒于失传,打铁花只能是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和遗忘在精神角落里的文化遗存。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每当我们看着夜空中飞溅的铁花,就会想起生活中遇到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收获太多的感动。感谢技艺高超的打铁花艺人,一路坚持,一路传承。醉在这绚烂里,何其荣幸!(赵 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