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放荡不羁就h 发表于 2020-12-1 20:20:53

古老的村名 历史的坐标 一一安邑辖区村名拾遗

      

      今日之安邑街道办事处,下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个居委会,近30个行政村。安邑四街作为这座古老城镇的居民管理单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即便作为政社合一的公社、城镇办的下辖城区机构,也有半个多世纪。

      各村古老村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村名记录着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历程,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向导、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无一不向世人展示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历久弥新,内涵丰富。它是社会文明的积累,地方文化的柱桩。

         随着城市建设和开发,有的村庄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现将安邑辖区部分有意义的村名存录于此,备以怀旧和纪念。

   张家坡——

   张家坡共有140余户,500余口人。原有耕地600亩,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多被统征,目前还有耕地20余亩。因城市建设需要,张家坡全村即将拆除,村名将不复存在。张家坡原名ト家坡。相传秦末时,该村有个算命先生叫许负,他曾给魏豹的妻子薄氏相面,说她以后会当皇太后。后来,魏豹战败,其妻姬薄氏跟了汉高祖生了个儿子叫刘恒。刘恒长大后继位为汉文帝,其母姬薄氏称皇太后。因算命ト卦的所言灵验,于是人们称呼其地为卜家坡,又名薄家坡,意为薄姬的出生地。后来,因修建兴国寺塔,为了运送砖料方便,在城西五里之遥的地方,用车拉人担的办法用土铺起一条大坡,靠这条大坡为建塔运送工料。因该村距烧瓦窑最近,且窑工多为张姓人家,又称为张家坡。

   任村——

   任村距运城市区五公里。现有323户,1200口人,统征后土地仅有24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盐湖区观光农业示范点之一翠枣飘香农业生态示范园即在该村。该村村名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该村原名“仁村”,喻义以“仁心”为人处事,奠定安身立命之基础,依“仁和”招祥纳福,成就安居乐业之保障。后演变为“任村”。据古碑记载,“古者任村里,视其家,有千百之多,问其人,有万亿之众,可广土众民,君子居之矣”。另一种说法,据传该村最早为任姓所居,故名任村。

      东王村——

   东王村位于关公机场大道北侧,运三高速西边。全村共有302户,1102口人。原有土地2240亩,被运城经济开发区统征后,现有土地30亩。主导产业是劳务输出。据县志记载,隋末窦建德聚众反隋,曾驻军于此,称为夏王。后人把他居住的村庄叫夏王村,因该村位于夏王村东南,人们就把村名叫做东王村。

      芦子沟——

   芦子沟由5个自然村组成,即东崖根村、西头窑、蔚村、牛家坡村、宋家巷村。共有500余户,2870口人,土地2780亩。全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该村原在韩信沟内,村内全是土窑,因位于牛家坡村后,故名后窑,因沟内多长芦苇,1959年被定名为芦子沟,后整体搬迁到今天所在位置,仍沿用旧名。目前全村整体拆迁,重新规划建设新农村。

      芦子村——

      芦子村位于安邑街道最北边。全村163户,650余口人。 原有土地1600余亩,后因修引黄干渠、高速路及机场,被划拨去了500余亩。主导产业为运输业、养殖业。据村中老人讲,传说古时有一位民众爱戴的将军,姓芦,在本村境内作战阵亡,百姓为了纪念芦姓将军,从此就叫所居之地为芦子村。另一传说是,该村很早以前芦苇丛生,故名芦子村。

      汤里村——

      汤里村距运城市区15公里。与夏县接壤,209国道、运三高速穿境而过。全村共有1093户。3674口人。耕地5000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林业和养殖业及劳务输出。汤里村历史悠久,其得名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分化控制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国,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国。后武庚趁周武王驾崩,其子成王年幼,与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联合叛乱,最后却全祓周公旦平叛。之后,周王朝又重新迁徙安置殷商遗民,也就是在此时,一部分殷商遗民被迁至今天的汤里村。因这一部分殷民在“三监之乱”(武庚、管叔、蔡叔叛乱)中立过功,迁徙汤里属于特别优待。他们不忘先祖汤王灭夏建商的伟业,顾命名新居之地为“汤王故里”,简称“汤里”。村西高地上曾建有汤王庙。

       郭家卓——

       郭家卓共两个居民组,225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特色产业为鸡心枣种植,据传已有500余年历史,以脆甜美味名扬河东。近二十年来,风机产业逐渐成为该村新兴主导产业,现6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风机制造销售。相传千余年前,不知从何地迁来几户姓郭的村民来此地居住,之后姓杨、姓张、姓景的人家也来此地居住、村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所以人们生息繁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村落。后因郭姓人氏首先居住此地,所以取名郭家卓。该村目前无一户郭姓人家。

      庙村——

       庙村现有2489ロ人,土地3200亩。下辖向阳村、李全胜村、营堡窑、窑头沟四个自然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以农业生态园、农家乐为特色的非农产业。祖辈相传,说盐池边宿沙村有个人叫盐宗,他第一个在盐池里发现了盐,捞回一把,拿了一点点放在菜里吃着怪香,这还不算,他连续几年出生的儿子,一个比一个高大、英俊,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盐池从此被人们认识了,利用起来。后世之人为了纪念第一个吃盐的盐宗,就在现在的村盖了一座庙,庙村也此得名。听老辈人讲,由于庙村紧靠盐池,往来贩盐的客颇多,随之带动村里的茶馆、客栈,商铺、戏园、集市的兴起,经济空前繁荣,故一度名为圣惠镇。据说现在盐湖池神庙,就是从庙村搬迁重建的。

      新庄——

      新庄现有283口人,耕地300多亩。以种植花、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新压是个移民村。1958年,南杨家庄因雨水淹没了大片土地,也淹没了在低洼处的一半村子。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被淹村民从南杨家庄迁移至此,因是新建的村,就起名新庄。

      东杨家卓——

      东杨家现有265户,916口人。土绝2500余,其中耕地2069亩。以工程机械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是中国航天两度飞天的“第一人”、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的故乡。相传宋朝时,有一户姓杨的一家迁到此地定居,繁行后代,故称杨家卓,后为了区别于杨家庄,改为东杨家卓。

       黄家卓——

       黄家卓现有1260口人,原有300多面土地,后全部被空港开发区统征。村民收入依靠外出务工和经商。相传该村始建于西汉年间,因有一姓黄的人家落难逃荒先到此定居,故叫黄家庄。

         徐家庄——

         徐家庄现有205户,820口人。原有耕地188面,于2001年被空港新区统征。村民主要经挤收人来源依靠劳务输出收入和工程机械。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一姓徐人氏从曲沃义桥逃难到此地,故把村子叫徐家庄。

          冯家卓——

         冯家卓位于空港南区,南依姚暹渠,北靠南同蒲铁路和209国道。现有325口人。原有土地764亩,2005年,为了支持空港新区建设,该村耕地全部被征用。冯家卓历史悠久,村口有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大槐树为证。冯家卓原名布袋村,因进出该村只有一个口而得名。据《冯氏家谱》记载:冯姓起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因封地而得姓。而安邑冯家卓据传是战国时韩国大将冯亭之后。至清末时,冯家卓有不到十户人家,冯姓有五、六户,杨姓有两、三户,因冯姓历久居多,遂称冯家卓。

       南杨家庄——

       南杨家庄位于运城盐池的最东端,全村现有1300余口人,土地近1000亩,全是盐碱地。主导产业为种植小麦、棉花和外出务工。据传说,该村西北有一条通往潞村(今运城前身)的盐道,是盐池所产食盐运出的必经之路。明代时,界村(今东郭镇界村)有户杨姓人家,祖祖辈辈做食盐买卖,常年往陕西、甘肃运盐,远销天水、兰州一带。为了减少运力、节省时间,他们就从界村迁户到此地,起名“杨家庄村”。后发现潞村北边也就是今临猗县也有个杨家庄村,为了区分,就在杨家庄村前加了个“南”字,从此以后,就起名“南杨家庄村”。

         西里庄——

         西里庄由东里庄、西里庄两个自然村组成。曾叫过里庄、李庄、鲁卓、鲁庄。现有1800余口人,3500余亩土地。主导产业是大棚西瓜。西里庄最早叫里庄,与相姓有关。传说,相姓是夏朝第五代帝王帝相之后。“少康中兴”时,少康为纪念其父帝相,仿照其先祖夏禹营造鸣条牧宫安虞舜的做法,将其父迁葬于鸣条冈下,与舜帝毗邻,名其地“相”,后称“相城”。到了商末,后裔理证及孙遭难,始去王旁,易姓里。晋时,晋献公亡后,重臣里克不满丞相荀息扶持的奚奇,将其杀死。荀息二次扶持的卓,又被里克杀死,迎回晋文公重耳。因为里克杀死二帝,被晋文公赐死,保留其祖先封地和家族。相里均为一姓。一支居现地,村叫里庄。可能是口误或笔误,村民通常把里庄、李庄、鲁庄、鲁卓交替使用。

          辛卓村——

         辛卓村北靠同蒲铁路、太风公路,东有运三高速公路,西邻运城经济开发区。现有960口人,1300亩土地。主导产业为养殖业。辛卓村原分为前辛卓村、后辛卓村。该村解放前习武村民较多,其中以李仰伯、闫名晋最为有名,擅长轻功腿功、鞭杆棍。据传该村是因辛姓人家先居而得名辛卓村。

          三家庄——

          三家庄紧靠209国道,毗邻空港新区,全村现有395户,1326口人,耕地2910亩。该村是传统农业村,主要种植水果、粮棉,部分村民从事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仝姓是该村大姓,且居住历史悠久。据现存的《仝氏家谱》(康熙版)和三家庄仝氏祠堂碑文记载:“吾祖夹谷氏,世居平城,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迁居平阳,又迁安邑,落户邑东裔兄三人,后人称三家庄。”

          下王村——

         下王村现有人口1583人,占地3000亩。近年来,该村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建成了标准农业示范大棚50座,拱棚40座。相传隋末窦建德聚众反隋,曾驻军于此,自称为夏王。后人把他居住过的村庄就叫夏王村,后来演变为下王村。

          房子村——

          房子村现有700口人,土地450亩。由房子村和朱家卓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相传元朝时,这一带战争频繁,人烟稀少,方圆十来里都没有房子,后来姓金的人家最先在这里建起了一所房子,居住下来,故名房子村。明王朝灭亡时,有几户姓朱的从今陶村镇西纽村迁到此地落户,为纪念其祖先,故起名为朱家卓。后来房子村和朱家卓合并管理,统称房子村。

          湾子村——

          湾子村共有240户,1045口人。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姚暹渠从北折西通过,形成一个大弯,因该村建于弯处,故名湾子村。

          埝尾头村——

         埝尾头村现有168户,540人,耕地1100亩。相传房子村南有一条埝,明末清初时被洪水冲断,只留埝尾、埝头。后在此建村,故埝尾头村。

         军屯村——

          军屯村现有260户,1100口人,耕地1100亩。据传,三国时期,军队退伍人员屯驻于此,故名军屯村。

         上王村——

          上王村又名滩村。现有260多户,1200ロ人。原有2400亩耕,2002年以来先后有2000多亩土地被空港新区征用。主导产业运输和劳务输出为主。由于该村地处低注,滩涂成片,因此始叫滩村。后根据该村西边有个下王村,便改名叫上王村。之后又因上王村与现上王乡重名,又改名为滩村。撤乡并镇后又正名为上王村。另有传说因刘备打仗在此上马,故名上王。

          周家坡——

         周家坡现有430户,1500人。原有耕地3000余亩,运城市政府统征了1700余亩地,用于城市建设。村民多为外出务工。周家坡最早叫杨家坡,因杨姓人家最先到此居住。后有河南一些周姓人家逃荒落户到该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家人口超过了杨家,周姓人越来越多,于是,原来的杨家坡就更名为周家坡。因城市建设需要全村拆迁,周家坡将不复存在。

            柏园村——

         柏园村南邻209国道,西靠运三高速,北连南同蒲铁路。现有130多户,550口人。属于空港开发区的城中村,大部分居民被吸收到空港环卫处园林局及部分企业工作。据村民口耳相传,很早以前,该村徐氏家族的先祖从洪洞大槐树逃难到现南城街道柏口窑村谋生。由于该地山高风大石头多,加上土地贫脊,生存环境较差,徐姓先祖想寻找较好的生息之地,于是他们和西姚部分姚氏家族迁徙到现在的柏园村和徐家庄。故柏园村徐、姚两姓较多。据传《徐氏家谱》如今还在柏口窑村。柏园村由此而得名。

            丁家卓——

         丁家卓共有450口人,土地1000余亩。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一年粮、棉两茬,农闲时在外打工占村劳力60%以上。据传,早在400年前,有一姓丁的来到此地,靠自己劳动搭建小房,开荒种地,以养家糊口。时间一长,慢慢的落户人多起来。后来逃难的、落脚的村民越来越多,都得到姓丁安排与照顾。大家共同取村名为丁家村,后演变为丁家卓。

          (参考内部资料《盐湖区村名史话》)

            

                     (作者:冯明青   安邑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老的村名 历史的坐标 一一安邑辖区村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