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户口本叫户帖
南直隶宁国知府陈灌实行的户帖制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朱元璋认为陈灌推行的户帖之制甚好,便于洪武三年十一月下令在全国推广。明初推行的户帖制度,其实是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过程,为保证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真实,朱元璋采取五项措施:一是户部官员签字画押,强化责任。朱元璋下发诏谕,命户部“核民数,给户帖,户各具乡贯、丁口、田宅、僮俾、畜产,户部印验之。”户帖的格式和调查项目由户部统一规定,统一印制,登记的项目有:户的种类、户主的原籍、居住所在地、家里人数、年龄、性别等。户帖有帖、籍两联,并于两联骑缝处写上编号、钤印,户部尚书、侍郎等,各级官员事先在户帖上押名。印制好后,出具榜文,颁发给州县官府。
二是州县政府正职兼任提调官。户帖下达到地方州县后,由州县正官兼任提调官,提调户帖的勘合事宜。官员将辖区内的百姓一一清点过目,按照户帖上所列项目认真填写,并押名。撕下籍联,将户帖交给各户收执。
三是派大军复核,对漏报瞒报者严肃惩处。州县官吏回收完户帖籍联后,朝廷派军队介入进行驳查。军士分赴各州县,走乡串户,持户帖籍联挨家挨户比对、核实所填写内容,比对结束后,将户帖籍联统一交给户部存档。如果发现有官民弄虚作假的现象要严厉惩处。朱元璋下旨说:“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这位草莽皇帝的这道圣旨尽管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是严肃法纪的意思却很明确。
四是朝廷视户帖为国家典籍,颇为重视。皇帝郊祀时,中书省吏员专门将户帖陈列于坛下,皇帝率百官行祭天大礼。祭祀典礼结束后,再将户帖藏于中书省。
五是朝廷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县一级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变动,报到州府,州府分类汇总后再上报到布政司,由布政司呈报户部,立案存档以备稽考。
《明实录》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载,“是岁,计天下人户一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