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醉鞭名马幌 发表于 2020-12-22 19:01:07

【传承.守护记忆】

一段记忆,书写一段人生

一份传承,成就一个村落

它,自远古走来,散发着历史余味

它,在历史长河,静静等待有缘人

翻阅历史遗卷,品味乡村百态。

欢迎您收看文化旅游频道《这里最早叫中国》传承系列之“守护记忆”

一卷卷泛黄的档案资料安静的存放在临猗县楚侯乡高头村的一个老旧的木柜里,岁月更迭、时光变幻,这批档案资料随着山西著名作家毕星星的整理,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毕星星,(山西作家 文史学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运城人,这些档案资料的发现,让山西作家毕星星打开了他关于乡村记忆的创作闸门,更让我们走进了这个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村落。

    这些档案泛黄的纸页间,是对这个昔日村落民风、市井点点滴滴的诉说,是对家乡村落往昔生活的详细解读。它从历史的尘封中醒来,给毕星星这个出生在高头村的作家带来了许多的意外之喜。



   高头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原名武阳村,隋末农民军领袖窦建德率军建都于此,称窦夏王,此地改名为武阳城。唐太宗李世民征服窦建德后,因此地地势较高,改为高头李村,后来简称为高头村。高头村的村民们历来认可李世民所赐村名村的说法,从唐代流传至今。

   如今印证高头村村名的金代石碑被放置在村里大戏台的下方,名为《勅赐洪教禅院》,它记载了僧人智通和尚募捐,在高头村建立洪教禅院的经过。从这块石碑碑文中大致可以了解到,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有一位名叫智通的僧人,筹集钱财,在猗氏县高头李村买了一座僧院,有房屋19间。窦建德建的武阳城,相传有九门九关,清末时,南门遗址尚有“武阳复兴”的字样,为元代修葺。上世纪五十年代,毕星星先生还记得村子周围有残缺的城墙,“武阳复兴”几个字依稀可见。这通珍贵的石碑是村里的一位老教师在去世前向当时的村干部嘱咐要保护好一通记载村名历史的古碑,并说出了古碑大致所在的位置,才使得这块古碑完整保存。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干净整洁的巷道里盖起了一座座新房,有关高头村的历史遗迹也只剩下这通石碑了。



    一个村落,它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历史档案、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村民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也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生命的土壤。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数以百计各族根脉的传统村落的存在,中华文化的灿烂就会黯然失色。高头村的档案无疑成为毕星星乡土情怀的根基,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文字,作为文化记录独有的印记,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天,人类失去了所有文字,记忆怎样传承?文化如何延续?记载地域文化 记载乡村历史 留住乡情 抢救乡村历史文化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这个问题困扰着新生一代的我们,也困扰着高头村的人们。


   缺乏专业人士指导,资金、人员匮乏,面对高头村的种种现状,村干部集体开会研讨,村里许多退下来的村干部更是热心参与,只因坚守心中对于文化的敬畏和祖辈相传的记忆,在临猗县高头村,更多的人决心加入保护村落的历史档案修复古老记忆的队伍中。

    古有史官记录往事,在今天,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作为日常使用的记录方式,更应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为了使基层建设工作“前有所稽,后有所鉴”,这个从山西运城乡村走出来的乡土作家,满怀赤诚与热忱,只为守住心中对于文化的坚守,著书立说,以通古今之变。而临猗县高头村的村志,也必将成为专属于这个村庄的文化印记。

   这里,是武阳之地,这里是河东故土,这里更是最早被称为“古中国”地方。“资政、存史、教化”,村史使人们更加懂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真正留恋的是那份古朴至纯的传承记忆,是心中千年不忘的河东传承。

   寻河东文化根脉 访华夏精神遗传

   欢迎关注?运城文化旅游频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守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