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DOM326 发表于 2020-12-25 10:33:27

三娄寺:一个生产传奇的村庄

作者简介

  傅晋宏,1964年生,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永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永济市作协秘书长,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曾在永济中学任教多年,长期从事高中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行走各地,关注本土文化,近年来创作上百篇历史文化散文,部分在《运城日报》《黄河晨报》《蒲州文学》等报刊发表,其中《永济,落在人间的天堂》被多家网站转载,在社会引起一定影响。

三娄寺:一个生产传奇的村庄

【山西】●傅晋宏

   三娄寺村,地处永济市卿头镇东南1公里处。全村共有常住户口550户,人口1920人,8个居民组。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的几处风物遗存,却激起我们对往事的缕缕追寻,捡拾那封尘已久的甜蜜记忆。   

岁月遗珠

       2014年1月26日,我与几位朋友造访三娄寺,缘于该村学校民国时期的匾牌。不久前出版的《永济历史文化词典》一书,提到三娄寺学校门楼,是当作文物来介绍的,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村子巷道整齐划一,道路硬化平坦。寻寻觅觅,终于在一水塔旁的巷道内,找到原来的小学,在破败校园的入口北侧,赫然矗立一壁土灰色的老校门。被废弃后,门洞用砖砌平,现在并不通畅,成为依墙房屋的后背墙。

       门楼中西合璧,门两边有砌砖立柱。校门匾额上有“解县三娄寺村”楷书小字,中有“村立国民学校”繁体楷书大字,阳文砖雕,均自右向左写着,右侧有“民国三十五年”字样,表明校门为1946年所建。匾额两侧还有对称地镶嵌的长方形青砖配雕,北砖阳刻“育秀”二字,南砖为“兴贤”。学校过去是三娄寺、东安头、中安头、西安头、朱小张五个村子学生集中就读的小学,2009年停办,现在校舍变成养猪场。当年最热闹的地方,变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从中也看到城市化加快给农村带来抽取灵魂般的影响。

       校门作为民国时期的遗迹,对研究三娄寺村志、隶属演变和乡村文化教育都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当时学校有国立、有省立的,如国立浙江大学,山西省立永济中学,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自然就是村立的了,而且“村立”学校遗迹已经非常少见了。不久前去青海湖的途中,在游览湟源县的丹噶尔古城时,参观了已经废弃的“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该校设在当年的文庙里,现在作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让人耳目一新。

三娄寺“村立国民学校”校门遗迹

   

  关于村名,据出生于该村的涑北中学校长吕永峰介绍,相传在北魏时,村里有座佛寺“归起寺”,百年以后在村东建了一座“望田楼”,村西北建有一座“瞻嵋楼”,连同村西南所建“魁元楼”,三楼一寺,故将原名“张村”改为“三楼寺”,后几经修建大都用砖多而木料少,于是去掉“木”旁,名曰“三娄寺”。学校就是原来寺院“归起寺”所在地,之后变为私塾,再后来改为学校。他记事时,这里还是古木参天,遮天蔽日,1966年开始的文革,石狮、铜钟被毁无遗。三楼一寺今天已成为一种历史符号,成为存留在村名中的文化基因。

归属多变

       从门楼碑文可知,1946年三娄寺村归解县管辖,那时设有虞乡县。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起虞乡县与解县合并,为解虞县。

       1958年“大跃进”进行到高潮时,同时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是年,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各地的高级合作社,被重新改组为“人民公社”。全国99%的农民加入公社,充分体现了人民公社所要求的“一大二公”:“一大”即追求大规模;“二公”则指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有化。

       在这一背景下,1958年11月永济县、解虞县,还有安邑县、临猗县,四县合并为规模超大的“运城县”,人称“大运城县”。今天永济万固寺药师洞前的大院里,普救寺内菩萨洞前,两处所立的文物保护碑,从落款上看,都是一九六零年运城县立的,便是大运城县存续三年间的珍贵物证。同时,从1728年到1994年撤县设市,永济县的存续时期,曾经有三年非常罕见的“中断时期”,就是归属“大运城县”的三年。



  1960年“大运城县”时期设立的万固寺文物保护碑

      大跃进“高烧”略略退去,中央总结了经验教训,1961年5月永济县又从大运城县中分出,原虞乡县归了永济县,原解县归了运城县(安邑县名也未再恢复),不过原属于解县的朱小张、三个安头,三娄寺、张锁、务农庄、万家庄也归了永济县。这次“洗牌”,历史悠久的虞乡县和解县中断了独立发展脉络,均降格为镇,今天永济市的版图也在那时基本得到了奠定。

       顺便要说的是,现在解县所在地改作“解州镇”。倒是“解县”竟作为火车站名称,至今还在沿用。不过出现过这样的尴尬,外地一旅客,是跑药品推销的,看到火车站的“解县站”站牌,还以为这真是一个县,县里必然有个大医院。事不宜迟,不可放过,立马改变行程,跳下火车。赶到镇上后,方知“上当”,没进解州医院就赶往运城了。

       1945年到现在,三娄寺村的归属,可以说经历了解县—解虞县—永济县—运城县—永济县—永济市的六个阶段。

伟人关注

       在学校询问村民、六十六岁村民吕王千老人,他饶有兴趣地谈到村里还有毛主席题词纪念碑。讲起毛泽东一文按语发表前后该村的变化,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村子在毛泽东时代和大寨一样齐名,声闻遐迩,红极一时。大寨党支部书记、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全国劳模陈永贵也曾来过这里。他讲起这些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记忆准确。

  建国以后,三娄寺村经过土地改革,是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生产热火朝天,生活蒸蒸日上。但由于个体农户农具缺乏,势单力薄等因素,抵挡不了天灾人祸的灾难,使一部分农民迅速返贫,甚至把刚刚分到的土地又卖掉。这种情况在全国很普遍,合作社的优越性很明显,许多个体农民迫切要求“抱团取暖”,参加合作社。

  在这种形势推动下,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土地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来说,就是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改为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就是要走合作化道路,旨在提高个体农民抗击灾难能力,更好地实现并巩固共同富裕。三娄寺村1952年就一马当先组建了合作社,当时就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农业取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很高,平均亩产500斤,广大农民欢欣鼓舞。

  但有的社员在丰收面前产生了骄傲情绪,贪图享乐,聚众赌博,歪风邪气抬头。党支部在新的形势下,没有能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一些集体生产体制中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包括大锅饭问题,有的社员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有的社员自顾自家,弃农经商,投机倒把。少数党员有“革命到了头”“革命没奔头”“革命没尽头”的思想,一些社员感到入社不自由,留恋单干。有人就编顺口溜说:“我单干收入多,骑的洋车穿得阔。”合作社人心涣散,怨声载道,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造成1953年粮食大减产,刚刚成立的合作社几乎垮掉。

       前后出现的巨大反差,引起上级重视。县委及时派出工作队进驻三娄寺村,在支部中开展整风运动。期间,驻村工作队员阎广洪根据所见所闻,写下题为《三娄寺农业社的教训》文章,发表在1955年2月1日《山西日报》,收入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所编《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当时毛主席以“本书编者”名义加了按语。被编入的内容都是1955年1月到8月各省市区的典型实例,共120余篇。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全国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动态和美好前景。

      但该书并未公开发行。三个月后的1955年12月正式发行时,这篇文章再次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入,而且书名改为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收入时毛泽东将文章题目《三娄寺农业社的教训》改为《严重的教训》,并附上9月份所写的那份按语,称作《<严重的教训>一文按语》,引导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健康发展。按语全文不长,不到500字,照录如下: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严重的思想的和政治的斗争。每一个合作社,不经过这样的一场斗争,就不能创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合作社建立以后,还必须经过许多的斗争,才能使自己巩固起来。巩固了以后,只要一松劲,又可能垮台。山西省解虞县三娄寺合作社,就是在巩固以后,因为松劲,几乎垮了台的。仅在那里的党组织批判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向社员群众进行了反对资本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的教育,恢复了政治工作,方才克服了那里的危机,走上了继续发展的道路。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地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这一工作是艰巨的,必须根据农民的生活经验,很具体地很细致地去做,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这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书所载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表现了这一个特点。

  按语一般是指报纸编辑对发表文章所加的简要批注和说明。按语有评论性、说明性、解释性三种,其中评论性按语是最主要的,它的特点是片言居要,褒贬鲜明。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借题发挥。一般写在一篇文章或一组文章上的前面。《<严重的教训>一文按语》体现了毛主席对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密切关注,对合作化运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毛主席善于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反映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对广大基层起到良好导向作用。特别是文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政治导向,需要思想理论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依靠群众解决问题。

       “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不亮在天上,亮在人民的心中。”对大人物来说,一般不点名,点名不一般。一旦被点名,不能无动于衷。批评是关心,关心才批评。被毛主席点名,可谓惊天大事,在当地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省地县三级高度重视。他们认真反思,立即整改,不久三娄寺就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一个正面典型。随着后来个人崇拜的发展,文革时代的到来,这里自然成为一块圣地。因为在山西,特别是在运城专区,被领袖人物提到过的地方毕竟是凤毛麟角。



  本文作者在三娄寺村向老人请教村史 

红色圣地

      三娄寺村所在的卿头镇,原名横桥,“涑水横桥”为临晋八景之一,清朝归虞乡县并为改现名,1953年为卿头乡,1958年改为卿头公社,1968年为纪念毛泽东《严重的教训》一文按语发表十三周年,卿头公社改为“三娄寺公社”。1983年8月因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一致,又更名为卿头公社,次年为卿头镇。

      1971年5月20日至23日,运城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永济县三娄寺公社召开,出席会议代表746人,会议期间,代表们重温了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永济县三娄寺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的教训》和运城县西张耿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两篇文章的光辉按语,选举产生了中共运城地委第一届委员会。这样规模之大的会议在一个村子里召开,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这也是三娄寺人引以光荣和骄傲的。

       作为一个被领袖人物点名的普通村子,虽然不是正面典型,但通过整顿修正变为正面典型,特别是因为三娄寺在农业战线上典型的名气和影响之大,以至于公社的办事机构在卿头村,但公社的名称却是三娄寺公社,这样一直持续了十五年,让卿头村多少有点失面子。这是三娄寺最光辉的时期。好像孙常公社,一段时间公社办事机构并不在孙常,而在郭李村。孙常村过去有大锅寺,后来有孙常火车站,1969年孙常村北有新华社的“五七干校”,新华社社长朱穆之在这里劳动学习,名声大振,地位超过郭李,后来遵循机构与机构所在地地名要一致的原则,才改为郭李乡。

丰碑沧桑

       在激情燃烧的年代,为了使毛主席的英明论断深入人心,1968年9月,永济县革命委员会在此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县社村三级干部会议,学习那篇光辉著作,同时决定在三娄寺村北建立一座纪念碑。到运城县的三路里请了一个石匠雕刻碑文,并建有碑亭保护,碑亭呈八角古建筑。当时碑亭在村子以外,四周很空旷,像个大转盘,中央是碑座和碑石。到底当年的碑碣是什么模样,大多数人已不得而知。最近在已故永济老摄影家祁仲儒的《祁仲儒摄影作品集》一书中,发现题为《教育》的一幅照片,一位手拿烟袋的农民大爷,是三娄寺第一任合作社社长、老村主任张根华,站在碑前正在给几名青年讲述着毛主席题词的来历,这幅照片的发现,展示了碑亭的原貌,让我兴奋不已。

  永济县已故老摄影家祁仲儒拍摄的照片《教育》,背景就是1968年建立的毛主席按语纪念碑

      由于碑亭上大下小,头重脚轻,1971年6月碑亭被一场大风刮倒,但碑仍完好。1973年重建并改为墙体碑,并将原石碑包裹在墙内,主要是碑的背面有涉及“林副主席”的言论内容。1995年新农村建设中,对纪念碑进行了重新装潢,就成了今天的模样。重建的纪念碑,位置虽在原址,但要避让行路车辆,规模比以前缩小了许多。星转斗移,碑座的四角都盖起了房屋,碑已被包围在村中了。

       那天,我们在村西北两条巷道的十字交叉处,看到了新纪念碑。有东西两丈、南北一丈、高约3尺的台基上,新立一块类似照壁(屏风)的墙体碑,碑净两米宽高,坐南朝北,北侧是毛主席的浮雕塑像,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的形象,身着大氅,双手朝背,迎风站立,神采奕奕,尽显一代伟人的风采。当时毛主席他老人家已61岁,正好也是为三娄寺题词的那个年代。正文是毛泽东手书“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题词,行草字体,隽永飘逸。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毛泽东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是一个引领时代前进的人,是一个动员了中国全体人民的人,虽然在行进中难免跌跌撞撞,但毕竟是在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毛泽东是一个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人。

       碑的南面(背面)过去是林彪的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九一三事件”后,村民为推倒还是保留纪念碑曾经犯难,推倒吧,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不推吧,上面有林彪的题词,左右为难,最后还是群众的智慧超人,决定保留纪念碑,在碑外建墙,将碑包在墙内,背面改书毛泽东《严重的教训》按语全文,巧妙地处理了这一尴尬事。这块碑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无从看到,就像多宝佛塔地宫里的宝物,就让它暂时珍藏吧。

      虽然岁月渐渐远去,村民对毛主席的感情依旧真挚,正如对林彪的痛恨一样,可谓是爱憎分明,我很理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这里是距离伟人最近的地方,成为一方圣土,人民心灵的归属地,领袖情结的寄托处。谈起伟人的题词,令他们心醉不已,口齿生香。据该村村民记忆,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时,全村在碑前隆重召开追悼会。另外,还在此召开过“永济县学习《毛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这里成为一个远离市中心,却又有故事的村庄。

  本文作者寻访三娄寺村最新的毛主席按语纪念碑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

弦歌不辍

      最近又上网查阅了关于“三娄寺”的介绍,有一段文字让我们倍受鼓舞。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吕玉祥的一段话:“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坚持‘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全面达到小康,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我觉得有一条红线贯穿着,那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提供着思想保障,又反过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他还说,50多年来,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丢。村里办任何事,首先要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大家讨论通过后,村干部才组织实施。村里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开支审批都是有章法的。

       近年来,三娄寺村政绩卓著,红旗不倒,令人欣慰。2009年与东安头村一起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我市11个示范村之一,2006年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是永济市12个省级卫生村之一。

       如今的三娄寺村,水利基本实现井黄两灌,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村容整洁卫生,巷道绿荫覆盖,达到“五化”标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老党员、老干部生活乐融融,可以说是“永济市最美乡村”。吕玉祥先后两次被授予永济市“新农村建设功臣”称号。2006年3月18日,受到前来我市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村干部正在筹划着建立新的农业合作社,已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

      我们去的时候,全国正在举行着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站在纪念碑前,回想起毛主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卓越贡献,对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感谢村民们为保护文物所做的默默付出。文物在,文字存,这段历史就会被不断地记起。加强思想工作,理应成为新时期凝心聚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由追溯三娄寺地名的来由,可以看出三娄寺历史的悠久,地位的重要。由寺院香火的持续旺盛,又使之成为方圆数十里善男信女膜拜的圣地。随后国民学校的设立,这里又成为村庄传播文化、育秀培英的中心,建国后进而成为农业合作化的领头羊,特别是一举成为农业发展的典型,到今天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楷模,可以说是三娄寺人民不断与时俱进,收获一路芬芳。

      三娄寺村的传奇,见证着悠长的流金岁月。历史烟云飘过,奋进精神永存!

      2016年12月24日

(本文综合自网络,如侵犯相关权益,请立即联系删除)

运城网信备案C00031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娄寺:一个生产传奇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