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吉村,闻名河东的三凤故里
村名沧桑
薛吉村建村没有文字记载,据村民祖辈相传,建村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
据市级非遗三凤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薛荣先生和《薛吉村志》主编张长安先生介绍,薛吉村最早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只听人说“先有景荆两户,后有薛张两家”,村名曾叫过“千户镇”。一说当时村内人口众多,户数过千,是当时荣河县有名的大村镇;二说村里曾出过一个叫“千户侯”的官员,对于这一点,还有人解释说,当年薛氏家族头人薛齐率领族人从四川辗转进入薛吉镇,使薛吉人口倍增,这可能是薛吉形成“千户镇”的真正原因。
到了隋末唐初,薛吉村建村薛氏一门出了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位文豪,他们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又爱国爱民,对唐王朝兴起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河东三凤”。凤凰在古代传说中被誉为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也比喻高贵稀有的人才。村人以此为荣,就把村名改为“三凤镇”,有村中小北巷门楼上的“三凤故里”匾额为证;还有北巷大门“古三凤”匾额佐证。传说官员到三凤镇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三凤的敬仰。
据史书记载,“三凤”之后,村中薛家又出了位大名人薛稷,他官拜当朝宰相,又是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宋体书法家鼻祖,还是画鹤圣手,村民也以他的名字为荣,将三凤镇改为薛稷镇,只是后来他被武则天赐死。村民惋惜、同情他的不幸,只好取其谐音,把“稷”改为“稽”。
据明嘉靖版《荣河县志》记载,薛吉村为“薛稽镇”;清康熙十三年《荣河县志》改称为“薛稽庄”;清乾隆三十四年及光绪年间出版的《荣河县志》,均记为“薛稽镇”。直到1940年春,“薛稽村”才正式写为“薛吉村”,延续至今。
“三凤”事迹
万荣县薛家是河东三大望族之一。薛吉村以薛姓为首,现在已发展到27姓。据史料记载,薛姓起源于山东薛城,辗转四川,后进驻汾阴。薛吉村自晋至“三凤”时期,薛氏经历了11代,这11代中在历史上颇有声望并被载入正史列传者就有50多人。其中,薛道衡自幼专精好学,13岁能讲《左传》,17岁作《国侨赞》,被世人誉为“关西孔子”,官至邛州刺史、淮南道行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后又擢升吏部侍郎、又改任内史侍郎兼上仪同三司,是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薛收,薛道衡之子,出生后过继族人薛儒为子,其家学渊源,又投师王通,学业日进,12岁就能写出漂亮文章。经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被任命为秦王府主簿兼陕西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为李世民出谋策划,拟写檄文倚马可待,文不加点。
李世民屯兵北芒山,诸州县相继投唐,惟王世充困居洛阳,求救窦建德,窦建德率20万大军相救。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皆言偃旗息鼓,以避锋芒,伺机再动。独薛收力排众议,建议李世民一面围困洛阳,一面派精锐之师狙击窦建德。李世民按他的建议亲自督战,终使王世充和窦建德投降,只这一战就奠定了唐王朝胜利基础。唐王对李世民和薛收大为嘉奖。
薛收总结了历代王朝成败经验教训,规劝李世民“畋猎”,李世民特别赏识,曰“知我者卿也,明珠兼程,未若一言”,封薛收为汾阴男爵,赐黄金40锭。
薛收积劳成疾,李世民多次派人慰问,并亲临床前安慰。薛收病逝,李世民派人祭吊,赏赐甚厚,追封为定州刺史、太常寺卿,陪葬昭陵。李世民常常思念、缅怀薛收,有一次睹物思人,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薛收健在,宰相非他莫属。
薛德音,少有才俊,是薛收族兄弟。隋文帝时帮助魏澹撰写魏史,成书后迁升著作郎。王世充僭号称帝时为黄门侍郎,一切文书、军事羽檄皆出其手。王世充战败投唐后,薛德音因出言不逊被杀。
薛元敬,薛收之侄,高祖武德初任秘书郎,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记室,亦为李世民掌管文翰大事。秦王封为太子后,封元敬为太子舍人。
薛元超,生卒年代不详,他一生好学,善属文。其父薛收病逝后,李世民爱屋及乌,让薛元超袭父爵,送其到弘文馆学习,后步入仕途,官至宰相。元超待人平和,善于文辞,参修《晋书》,是唐朝著名才子,一生写了很多诗文,辑有文集40卷,可惜后世散佚。
薛稷是薛收之孙,魏徵外孙,景云二年进士,自幼聪颖好学,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昭文馆学士。他尤其钟爱褚遂良书法。薛稷的舅父魏徵是贞观年间的宰相,家庭富有,藏书万卷。薛稷在其家看见褚遂良书法,爱不释手,每于政务之余,就常到其家观摩、临习,进而“锐意摹写,穷年忘倦”。
薛稷还向精于草书的四舅父魏叔瑜学习草书,日久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并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其书法特色是“结体遒丽”,被书家形容为“风惊苑花”“雪染山柏”,充满了诗情画意。薛稷继承了褚遂良的书法精髓,故人们形容“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薛稷在继承褚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形成了自己“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书风。
薛稷的诗词文章,名冠一时。学者认为,他的诗不如书,书不如画。在绘画方面,他擅长花鸟,亦兼人物,尤以画鹤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李白、杜甫都赋诗赞美他的《戏鹤图》等作品。
文化传承
河东三凤及其祖、父、子、孙等人在历史上出仕拜相,功勋卓著;在诗书文章上,独树一帜,声名显赫。但他们并未在故里大兴土木,广建豪宅。他们为子孙留下的遗产只有“以民为天下,出仕养民”的思想、“重朴好廉”的品德、“诗礼传家”的族风。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薛吉村建村至今没有一座像样的薛家祠堂,没有一部家谱,也没有一部本村志,唯一的资料就是出生在薛吉村建村的薛贵铭先生收集整理的《河东三凤》。
薛贵铭在工作岗位退休后,戴上老花镜,起早贪黑,查资料,翻字典,走访耄耋,几易其稿,才留下这份珍贵资料。更难得的是老先生谢世后,他的儿子薛荣毅然挑起了这项工作。2005年,薛荣和一批热心薛氏文化的宗亲成立了薛氏文化研究会,他任常务副会长,并兼任会刊《薛氏族情》主编,收集资料,编辑印刷,11年来,编印了30期杂志。
同时,他还以薛氏文化研究会的名义,整理出版了《河东三凤资料汇编》《凤音常鸣》《薛稷书法作品选》《二十五史薛氏人物列传》《河东薛氏研究论文选编》等数十本专著。2011年,他申报了“河东三凤非遗文化传说”市级保护项目,和宗族为村里建起了一座三凤仿古门楼,编写了《薛氏宗谱》,应邀参加全国薛氏宗亲会,为他们讲解“三凤故事”。
近年来,薛吉村还成立了“三凤诗联学会”,创办了《三凤文苑》杂志,挖掘“三凤故事”,传承“三凤文化”。
薛吉村,属万荣县光华乡,俗称“该里”,当地方言称街为“该(gai)”。其位于峨嵋岭台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是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物阜民康的大集镇,历史上以三凤故里驰名河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