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君——河东说略
祭灶君虽然民间有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在河东,人们思想上真正进入“年”的时间节点应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河东农家厨房内均供有“灶君”,旧时称“灶君”为“灶王爷”“灶爷”“灶君菩萨”,据说是先秦时就出现的一位家神。在《战国策·赵策》中就有夏涂侦“梦见灶君”之说;《杂五行书》也有记载“灶神名单,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
关于“祭灶”的来历,《淮南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河东地区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浪费现象,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去述职,一般在天上停留七天。河东民谚:“灶王爷上天,骑红马,搭绿灯,四四方方一座城。”七天以后即除夕就回归。
河东民间灶神像两侧对联曰:“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庭主妇都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天时祭祀,祝灶君一路顺风,直达凌霄,祭品一般为饧瓜(糖瓜)、灶飥或灶糖。相传,灶君吃了糖瓜嘴变甜了,上天尽言好事。并且,在夏县一带,灶飥每人须吃一个,意为老天爷清点人数。
“祭灶”充分反映了家庭主妇忠厚、善良、虔诚之心,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毋庸置疑,过年是国人心目中最神圣、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河东年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史料记载,早在数千年前,河东人就有了“年”的概念,只不过那时人们把“年”称作“载”,到了夏朝,改为“岁”,商代称“祀”,周代始称“年”,直至民国伊始,才开始称“春节”。
据传,“过年”之说源于河东人巫贤。巫贤,乃巫咸之子,曾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继位后,接任父职为宰相。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年历》的制定者,也是最早一位确定一年中新旧交接时间点的人。因为在巫贤之前,正月初一称为正旦、元正、元日、元旦,而巫贤功高德劭,高寿而终,成为“日月寿星”,故又号称“万年”。后来,民间遂把那一天称作“过年”或“年下”(下,河东方言读ha)。
河东年俗,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同演变,时代元素也多有渗透,但古老的习俗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代有承袭,广为流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