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古名说
貔貅说。《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与炎帝作战,“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有学者大多引用这一记载,认为貔貅即为大熊猫,是黄帝驯养的上古神兽之一。驺虞说。《山海经·海内北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说文》载:“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正字通》云:“驺虞或作驺吾,驺牙。吾牙字虽与虞异,其为驺虞一也。”驺吾与驺虞是古时异名。在后世的传颂中,不断被神化为仁兽。晋朝依照它的形象,制成求和的驺虞幡。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多次有驺虞现身的记载。
貊(貘)说。晋人郭璞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注解《山海经》的人,在其所注《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邛崃山,在汉嘉严道,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这一记载描述,应该说是最接近于现在我们认识的大熊猫形象的。这也是近代以来对大熊猫若干古称的研究梳理中,有明确栖息地的最早文献记录。
《康熙字典》将“貊”通作“貘”,是古异体字。貊(貘)除了《山海经》中的记载外,在古文献出现较多。《说文解字》:“貘,佀熊而黄黑色。出蜀中。”《神异经》:“南方有兽,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名啮铁。”
貊(貘)被认为是大熊猫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白居易写的《貘屏赞并序》中对貘的描写:“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白居易写的貘鼻子像大象鼻,更像是今天所见到的马来貘(又称亚洲貘),不符合现在大熊猫的特征。但《山海经》等古代典籍所称貘,不一定和白居易所写之貘是同一种动物。
从以上大熊猫古名研究可看出,大熊猫在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隐士,对其记载不仅少,而且不一致。单从外形来说,各种记载也是相去甚远,以致对其古称争议不断。甚至有学者怀疑古人是否真的见过大熊猫。
梳理近几十年来对大熊猫古称的研究,大多是就古文献记载之外形、习性与现在大熊猫是否相似而考证,而古文献记载又多有矛盾之处,穷究文字以致迷雾重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