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新年——河东说略
度新年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第一件重大活动,就是凌晨放鞭炮祀神、接神。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众神都上天后,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春节,因此河东民间有一种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传说晚了接回来的都是“懒汉神”。
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贡盘、贡品等放到神位前,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一时间鞭炮齐鸣、火光冲天。接神时,气氛肃穆庄严,妇女儿童不得言语。
接神完毕至快天亮前,祭祀祖先开始了。牌位前放置众多贡品,家中老少一一磕头,以求列祖列宗保佑一年四季平安。
然后,人们开始吃一年中的第一顿饭——饺子。初一饺子与往常不同,讲究除夕晚上包好。包饺子时习惯家里几口人,就在饺子里包几枚硬币,谁吃上,表明谁有福气。许多家庭主妇,故意把包了钱的饺子捞给丈夫或孩子,寄托美好的祝福。从这一小事上,也可以看出人们看似迷信实则寄托美好愿望的心愿,反映出家庭妇女的善良品格。
天亮后,一般是家长带领全家男女到同宗的祠堂祭祀,河东也称家庙上神。去时要带上奉盒或端上盘,里面供着麻花、花馍子、枣花子,拿着煤油灯。人到齐后,由长者主持祭祀,焚香化表、磕头叩首礼拜,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表现了炎黄子孙饮水思源不忘本的传统美德。之后,家庙常有些东西分发给各家丁口,以联络感情。这种上神衹的做法,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在坚持,比如新绛汾南各乡,直到今天仍有这种宗庙同胞关系。
上神衹回来行家拜,俗称拜年。年节形成于汉,拜年之风亦兴起于汉,后又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拜年之风。
古代拜年,先拜宗族尊长,次拜亲族,再拜朋友。河东地区的拜年习俗流传至今,一般来说,清末民国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要先到祖先神主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一方面让孩子们买些喜爱之物,一方面也有些讲究,大人认为自己命大,可以把邪气压住,所以“压岁钱”是避邪之意。过去用麻钱,现在用纸币。
在河东,初一作为新年第一天禁忌颇多,讲究早上不动风箱、不动笤帚、不倒垃圾,初五以内不能往院里泼水,妇女不干针线活,男子不干农活,孩子不能哭,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忌打碎碗碟等,这些都说明人们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希望早日富起来,如果倒水、倒垃圾,就等于把财倒出去了。
更有甚者,临猗等地还要把门槛加高,防止水外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泼水的响声会把神吓跑,或者满院的神踩到水会滑倒,这样全家一年都不顺利。这天若有讨饭的来,要给其完整的馍或麻花。这都表明人们想安安稳稳地把年过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