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迎春送腊月
鼠年的腊月即将过去,牛年的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听着春牛的脚步声,讲讲牛文化。
万国鞭牛占雨晴
宋代陈傅良《立春》:“千官勒马谢幡胜,万国鞭牛占雨晴。谁据槁梧相近午,颊车徐转鼻无声。”说的是古代立春时鞭打春牛的情景。
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也规定了迎春节礼。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土牛是用泥土制成的牛,把它置于门外,是为劝人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东汉建都洛阳,完善了各种礼制,迎春之礼成为国家一项重要活动。《后汉书·礼仪志上》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在农耕社会,牛是主要的耕畜,牛出,则代表着一年的耕作又开始了。而牛的勤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年成的丰歉,所以,迎春之礼逐渐被称为鞭牛礼、鞭打春牛,成为各地一项重要的迎春习俗。比如,唐代元稹的《生春》写道:“斫筤天虽暖,穿区冻未融。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白居易的《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写道:“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雨师习习洒,云将飘飘翥。”
宋代时,鞭春牛仍为国家重礼。宋太宗《缘识》说:“淳化四年立春节,喜遇韶光看白雪。祥云景象一时呈,凝情霭郁比难说。人心丕变颜容别,乐天顺叙皆胥悦。土牛击后便駈耕,万物从兹萌芽发。”宋仁宗亲撰的《土牛经》颁于天下,成为国家一部重农法典。
鞭春牛这种迎春活动,目前仍在全国各地以不同形式传承着。
老子骑牛出函谷
新安县函谷关有两副古联,其一联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另一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赞美的是修筑新安函谷关的西汉将梁侯、楼船将军杨仆,和骑牛从此过关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守藏室之史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出关”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紫气东来”也成了祥瑞的象征。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意象。
从道家学说看,“青牛”既代表东方,又代表生机、自然之道,老子骑青牛,暗喻老子是掌握自然大道的东方圣人。老子骑青牛西去,象征自然之道的运行。
当然,老子出的函谷关,是周代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不过,洛阳还有不少老子的遗迹,如孔子入周问礼碑、老子故宅、上清宫、下清宫等。下清宫,又称青牛观,传为老子牧牛处。
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构造出一个朴素、自然、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老子是黄河流域文化名人中最亮的一颗星。《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牛行千里开太平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年轻时是一个生意人,他赶着牛车奔走于洛阳和南阳之间,从事小麦的运输和交易。在经商过程中,他熟悉了山川形胜,结交了英雄豪杰,也树立了重建汉室、一统山河的雄心。
王莽篡汉后,企图以复古改制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结果由于采取的改革措施脱离现实,惨遭失败,搞得民不聊生,终于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的爆发。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秋,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传到宛城,刘秀刚好从洛阳贩运粮食来到这里,见到宛城大豪强李家的李轶、李通堂兄弟。
原来李氏兄弟早有计议,见新朝要垮,便想辅佐刘氏重建江山。当日,李通把自己的谋划详细地向刘秀解说一番。刘秀果断地与李氏兄弟结为盟友,联络在舂陵老家的哥哥刘縯,决定起兵反莽。他们迅速组织起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自称柱天都部,刘秀是首领,军队称汉军。之后,刘縯与王凤等绿林军会合到一起,部署出击,刘秀骑着自己贩运粮食的那头牛当先锋,一举攻占了棘阳县城。因此,东汉开国后,人们称刘秀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光武帝统一天下,得到上谷郡耿氏父子、渔阳郡彭宠和吴汉、河西窦融集团等的支持,他们是拥有耕牛技术的豪强地主。
牛耕与铁农具在战国时期,首先在中原地区广泛推行起来。西汉武帝时期,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牛耕为主的代田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出现了大批庄园主。
东汉开国后,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大力推广牛耕技术,把这种技术推广至河西走廊、江淮等地区,使国家迅速走向富强,史称“光武明章之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