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安邑进士状况与成因
安邑进士状况
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9)安邑县首部《安邑县志》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4)《安邑县志》记载,自明代永乐辛丑(1421)至清代崇德癸未(1643)222年间,共考取进士56名。《山西史志》载有76名,应为现今盐湖区即含原解县。
成化己丑(1469)进士张璲,《安邑县志》载:原拟状元,以例贡移二甲一名。
据辽宁师范大学硕士乔香君考证,明代山西109县共有进士1112人。每县平均10.2人。安邑县56名在山西排名第二。
山西明代进士任职品级,正一品1人,正二品51人,从二品38人,正三品93人,从三品83人,正四品131人。其中安邑县正二品3人,占5.9%;从二品7人,占18.4%;正三品1人,占1%;从三品6人,7.2%;正四品11人,占8.3%。均高出109县的平均值,其中从二品全省38人,县均0.348人,安邑7人,是其20倍。
几乎在明同期万历~崇祯年间,朝中重臣六部一院(都察院)6尚书、1左都御史,安邑进士杨一魁、刘敏宽、曹于汴位居其中。另有3位布政使、4位按察使、1位翰林院掌院学士,这在历史上可谓空前。
其中,工部尚书杨一魁主政分黄导淮,实施“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导黄”主张措施,得以息洪,被载入史册,官至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刘敏宽,在任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时,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所至认真讲求战备,先后奏捷30余次,加太子太保。
左都御史曹于汴上任之时,太监魏忠贤的党羽满朝堂,走狗满天下,生祠全国,曹于汴建议朝廷以“赞导、拥戴、颂美、谄附”四条罪状,对魏忠贤之流进行严格审查,举国上下和宫廷内外齐动手,几天工夫,261名罪犯全部落网。魏忠贤在从安徽凤阳皇陵押解回京都的途中,在阜城畏罪自杀,朝廷内外的朋党,基本尽除。之后,曹于汴告老还乡。居家期间,他专心致志,呕心沥血著作《共发篇》《仰节堂集》和《安邑县志》。逝世后,崇祯帝震悼,追赠“太子太保”,并派鸿胪寺遣使致祭,抚恤优厚。
安邑进士成因
据辽宁师范大学硕士乔香君考证,“从隋建立科举制以来,明代山西进士的人数达到了历史高峰”,安邑县进士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样达到了历史高峰。其成因是:
一、安邑古为京畿之地,为都、为郡、设州、立县,历朝历代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舆地志》曰: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曾经河东三大望族之一的卫氏家族卫觊、卫瓘、卫恒、卫铄(卫夫人)等贤达之士及书法宗师影响深远,耕读传家良俗代代传承,积淀了文化兴邦、尊师重教的良风。
二、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安邑地处平原,土壤肥沃,适林牧,宜粮棉,更有天然盐池,远销晋、豫、陕及河北、安徽等地。闻名遐迩的晋商大多从河东盐池起步。自元末运城设立盐业专城之后,明代已是店铺林立,市井繁荣。安邑县城亦为盐运重埠。刘氏、张氏、杨氏、丁氏等家族都是当年盐商大户,有足够的钱财供子弟读书。明代安邑进士56人中,盐商子弟34人,占61%。其中刘敏宽家族2人,张琎家族4人,杨一魁家族2人。
三、安邑河东盐池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倚重。曹魏依卫觊之策,统管河东盐池。史书上说曹操当时“军食一仰河东”,可见河东安邑盐池在东汉末年国家一统中,起到了“命脉”的作用。据记载,唐代宗大历初年,全国盐利收入占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占唐代全年盐利收入的1/4。宋朝有边关军务全赖河东盐池资给的记载。
盐池之重,远古尧舜禹之后,秦穆王、汉成帝、汉章帝、汉献帝、唐太宗等历代朝廷或亲临或遣重臣巡视。包拯、欧阳修等名臣曾驻节盐池,书圣王羲之亦留墨宝于此。元、明之际,朝廷均委派正三品官员监临盐池。一个个重臣贤良留驻安邑,影响与推动着安邑学子潜心科举的仕途。
四、交通便捷。安邑远古地处京畿,道路辐辏四方。自池盐商运,北通晋冀,南达中原,西驰甘陕,东郭山上虞坂留存的盐车碾压石痕是伯乐相马典故的遗址。明代安邑盐运通衢,信息畅通,利于文人相互学习、交流。
五、兴建学堂,崇文重教。元明之际,安邑建有6所社学,其中安邑县城1所,运城5所,为启蒙教育之基。另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条山书院、宏运书院以及安邑学宫、运城学宫等。
万历八年(1580),宰相张居正议毁天下书院,河东运司都运李廷观没有力行,而是将河东书院以祀尧舜禹三圣名义更名三圣庙,免遭劫难。后更名崇圣馆,又更名育才馆。清初复名,河东书院得以保存,学子因此没有辍学。
运城学宫于元大德三年(1299)由盐运使奥屯茂创建。明正统四年(1439),盐运使韩伟恢复旧制,专招盐商子弟,运城学宫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子弟学校。全国四大盐运司,唯独河东兴办有学堂,安邑得以获益。
安邑不仅有官办学宫、社办社学、盐运司使、乡绅兴办书院,更有理学大师薛瑄创建的北方河东之学,吸纳安邑诸多学子;理学家曹于汴在故里任西席教师及宏运书院讲学10多年;明代中叶状元、教育家吕柟,嘉靖年间被贬解州州判,主政教育并亲临安邑讲学,馔有《河东书院记》,其中载有书院修建时“诸车人、店人、牙人愿献木石暨力,诸工师愿献能,诸园薮愿献厥植”。其民众助教兴学的热情、盛举,可见一斑。
六、书香官宦之家多登科。安邑书香官宦之家多重视子弟教育,父子、兄弟之间亦相互提携、激励。家有一进士,会有科举考试经验与技巧,会指导后人。且考取进士之后,必有官做,经济随之好转,有供子弟进学资本。时有张琎、景东生、杨琯、刘敏宽等家族子孙屡屡登科,其中景明、景昉,崔金、崔巍兄弟同榜中举,吴从州及“子养淳、养温、养源、养洵、养洽相继登科,一方盛事,人谓媲美燕山”。
另有安邑东坡村,仅数十户人家,成化丙戌郝珙考取进士后,影响和带动子弟就学,致安邑县学曾一度一半生员为坡东村郝族子弟,有“郝半学”之誉。这个弹丸小村竞拥有1进士、5举人、8贡士,人才辈出,实属罕见,令人深思。
综上所述,安邑明代科举,是其辉煌时期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