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1-3-10 11:05:42

绛县里册峪庙子上村新修复一座“黑虎庙”


前不久,有朋友相邀,说是在绛县里册峪的庙子上村,新修复了一座“黑虎庙”,便欣然前往。

(一)

车从绛县县城出发东行8公里,经卫庄镇,过里册村向南,便驶入中条山里册峪。山路是新修的水泥路,路面不宽,但很平坦。再前行约3公里后,眼前被一座横空出世的石坝挡住了去路,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里册峪水库。原先进峪的路是顺着河道向后延伸的,峪谷修了水库后,车需要顺着库边新开的山路绕行。

这是条从崖壁上“劈砍”出来的挂壁山路,应山势而造,十步一坡,八步一弯,走上去,有种在钢丝上骑独轮车的感觉。车在峭壁上闪转腾挪,上升、下沉、旋绕,一会儿潜入云中,一会儿钻进雾里,一会儿避在坡后,一会儿又显身崖头。这条路路基高出库面60米,蜿蜒曲折,很是险峻,留给坐车人更多的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大约半小时后,在一处天高地阔的地方,也就是水库的末梢处,车停了下来,庙子上村到了。

庙子上是里册峪的一个自然村,十几户人家,村里开有农家乐和旅馆,中条林局的检查站也设在这里,新修复的黑虎庙就在路边。拾级而上,走进庙内,残破的碑文记载,此庙创建年代不详,康熙十三年在已迨兵荒、扰攘居民、四散始以风雨之敝时有过重修。

修庙的张女士说,此庙原是个单坡顶包裹下的窑洞石殿,南北坐向,窑口冲西,长不过10米,里面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及主管招宝、纳珍、纳财、利市的四路神仙。殿内南北两边另设有土地、龙王、娘娘等诸神的贡台。她接手时,庙中除了残破不全的石殿外,其他设施荡然无存。后经当地村委会协商同意,先后投资30多万元,给石殿重修了卷棚悬山顶,塑了像,砌了祭台,筑了庙墙,建了庙门。

当问及深山老峪里为何要修建这座庙时,当地一位老人表示,自古这里就是出晋入豫的通道,晋商们从里册进峪,南涉20公里是垣曲县城,过垣曲、经古城、渡过黄河便是中原大地。古时没有大型交通工具,驴拉马驮是唯一的运载方式,人们会把当地的粮、棉、油、铜、铁、药、炭等货物运送出去,里册峪在当时是最便捷的路径。古人在此建庙,应当是祈祷神仙庇佑他们货通四海、财达三江。

(二)

据史料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霸踞故绛车厢城的晋文公,就以“沃饶而近盐”的地缘之利,实行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国语·晋语四》)的政策。晋悼公指“绛”为县后,又宣布“公无禁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至此,绛邑富商才有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国语》)的境况。

在随后的历朝历代,里册峪雄踞晋南平原通往大中原的陉口,成了车马辐辏、商贾云集的旱码头。其沧桑古老的车马道,恰如今天山西境内南北通衢的“大运路”。古时晋南的绛县、曲沃、翼城一带盛产粮棉,每年都吸引江浙大批客商前来采购,他们驱马驾车,不远千里,南出江宁,西经鄂豫,北极河晋,且多次往返,使河东(即虞坂)出境的“盐道”外,又多出一条关峪所聚、百贾骈臻的“粮”道和“棉”道。

距里册峪不远的绛县南樊镇,也因南北客商的大量云集,以庄设驿,集驿成镇,逐渐成为商贸昌盛的晋南名镇。人们赞誉:“金襄陵、银太平,数了曲沃数翼城,绛县虽然不出名,南樊顶个小北京。”

绛县槐泉王氏家族,是河东盐池四大盐商之首。鼎盛时期,其在河东盐池拥有5个盐场,后又经里册峪斩劈新途,在河南宝丰县购地8000余亩,开设各种店铺20余家,占据宝丰县冶阳镇半条街,每年纯收入数十万两白银,成为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之族。

自明中期起,河东晋商便称雄于大江南北,而绛县商帮更是盛极一时,富商巨贾众多。县城任氏在江苏徐州的任大顺茶庄、常家名盛秦陇的联号德兴隆、齐家百年老店广顺升等,无一不是从里册峪起步,服贾远游,觅得商机,鹏程万里。

地理优势造就了里册峪长久的繁荣。据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讲,他记事起,整个峪谷里就人行如梭,车马不息。庙子上是进山的第一个集市,每逢三、六、九是集日。路两旁店铺林立,错落有致,颇有一番市井的景况,经营范围包括粮、油、糖、茶、烟、酒、盐、醋、瓜子、酱菜、糕点、棉、铜、铁、药片、皮革、煤炭、石膏、布匹、丝绸,还有典当行、钱庄等。每逢集日,这里货物充街盈巷,行人犹如潮涌,其热闹和繁荣可见一斑。

离这儿不远的后河有座古庙,庙里建有舞台,来自南边的豫剧社和北边的蒲剧班,时不时会到这里登台助兴。距舞台不远处的三岔河,有个地方叫店门,设有旅馆、饭店、澡堂和骡马大店,可供商客们歇足和休息,红火时一次可接纳近百人食宿。

那时的里册峪,各省的客商你进我出、我来你往,出现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的景象,其繁荣程度,恰似热闹的都市。

(三)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先是我党领导的抗日县政府,进驻峪里一个叫“高窟”的地方,开辟出绛县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几十人组成的抗日武装,在早期县委书记杨蔚屏、王唐文的带领下,昼伏夜出,袭扰日寇,战斗的足迹遍布山里的沟沟岔岔,给里册峪带来红色的生机。

接着,国民党十五军也驻扎进来,两万多人的队伍一下子涌到这里,连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除了市集上新增的赌场、烟馆外,山上的密林中到处是搭建的营房。最后,因避战而逃荒的难民们,也托亲靠友,纷纷挤了进来,这让狭小、细窄的里册峪,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憋闷和拥挤。

不过,人口的骤然稠密并没有难住里册峪,得地缘优势和交通之便,常年走帮易货的客商们巧妙地绕过日寇的层层封锁线,先后从汉江一带运来了南方的大米,从陕甘贩到了西边的白面,又从霍州、阳城弄来了煤炭,平时需求最大的蔬菜,竟是从河南济源、宝丰源源不断地送来。

据当地人讲,那是最动荡的年月,也是里册峪最繁华的时期。当时,在里册峪的集市上,可以买到河北的豆皮、天津的麻花、内蒙古的羊皮,以及汉口的藕粉、安徽的药丸,可谓物阜云集、奇货充盈。1941年,山外的日寇攻破防线,涌进里册峪,对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扫荡,让里册峪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千百年来,里册峪在缄默中被岁月唤醒,在繁忙中走向辉煌。它卧踞中条山谷,目睹了人间世事,阅尽了历史的沧桑,作为一条天然的世纪通道,始终是华夏联缘的经纬、神州通衢的纽带。

如今的里册峪是另一番景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里册峪是乡的建制,20多个自然村合在一起,人口近两千人。随着“脱贫致富、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多数山民已在山下建起家园,建制也由乡缩编为村。曾经人声鼎沸的晋豫陉道,随着多条出省的高速路建成通车,现在已是山门冷落车马稀,呈现出从来没有的萧条和冷落。

修庙的张女士说,这里裂壁挺拔、水清如碧,林密葱郁、岩壑清秀,春天野花烂漫,夏日溪水潺潺,深秋红叶满山,隆冬雾凇奇观,是镶嵌在中条山深处的一颗明珠,也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他们的目标就是把东桑池的千亩松树林、百亩红枫地、后河的黑花潭、前峪的海眼泉,以及里册峪水库等景点打扮得漂亮点,装点得时尚些,把这里建设成晋南最大的康养、旅游中心,让里册峪再现当年的风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绛县里册峪庙子上村新修复一座“黑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