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屋 发表于 2021-6-3 12:11:41

麦收时节忆当年——苏国榜作品

麦收时节忆当年
苏国榜
小麦是晋南人的主粮,从南到北,一般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成熟并收获。后稷故里的麦收主要指6月10日左右开始的小麦收割,人们也称它为夏收。

进入六月,也便到了雷阵雨频繁的时节。“六月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便是人们对这个时节天气的一个形象总结。所以人们也把夏收称为龙口夺食。

越冬跨年的冬小麦在人们的施肥、播种、除草、喷药、浇灌等一系列的劳作后,好不容易成熟了,若被暴风雨袭击,倒伏在地里,既增加了收获的难度,也会巨幅减产。暴雨多的年份,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收获或无法收获,导致小麦在地里就出了芽,甚至发生霉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说,“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新晴野望》一诗中写道,“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些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麦收时节男女老幼齐下田、共抢收的情景。民间有谚语曰:“秋忙夏忙,绣女下床。”可见,“家家门上铁将军,大街小巷不见人”则是这一时节的鲜明特征。

上小学时,每年都盼着过六一儿童节,盼着放麦假。在我的记忆里,过了日盼夜想的六一儿童节,就该放麦假参加麦收了。

记得当时过六一儿童节的固定流程是,每个学生上身都穿一件白色衬衫,下身着一件叫作银丹蓝的浅蓝色裤子,少先队员再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在脖颈上,那是怎样的充满着稚气、充满着朝气也充满着活力的少年儿童形象啊!

同学们在学校开完庆祝大会、颁发完“三好学生”奖以后,就以班为单位排成整齐的队伍,喊着“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口号,到村子里绕大街行进,表达庆祝之意,那阵势、那情景,好令没有上学的幼儿们陡生羡慕之情和渴望之意。

过了儿童节约莫一周后,就该放麦假了。麦假的主要任务就是参与麦收。割麦大部队一般是六人一组,五人割麦、一人捆麦。一般是中间由割得最快的人拉巷子,两边各两个人紧跟上,最后一个人负责捆麦,这样,一组人连割带捆,任务就完成了。大人们每天早晨四五点就来到田间,赶天明要割一来回呢。

作为小学生,干不了割麦的活儿,每天的任务就是跟在一队割麦子的人后面,将大人们割麦及捆绑麦子后遗留在田间的带秆的或不带秆的麦穗全都捡拾起来。

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负责小学生们拾麦子的领队,如果本生产队有在学校带班的老师,就由这个老师来当领队。领队老师安排小学生的捡拾区域,检查他们捡拾后的效果,并且收工时为学生所捡拾的小麦过秤计斤,记得当年我每天都将所拾的小麦斤数写在家里的墙上,当然也没啥用,只是对劳动成果的一个记载,让人心知肚明而已。

捡拾小麦要眼明手快,专心致志去捡拾,不能漫不经心或者三心二意地在地里晃来晃去。那些眼睛只盯着地上的麦穗,不停地弯腰捡拾、认真捡拾的同学,捡拾过去之后,基本上就见不到遗留的麦穗了。他们手里有了一大把后就捆起来,放在地堰上,拾到地头以后,返回来再把一把一把的麦穗给收起来。他们也往往会被领队老师表扬,收工时拾的斤数也多,一晌一般能拾30斤至40斤,他们越干越来劲,不仅从不喊苦喊累,而且出全勤出满勤。当然了,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爱贪玩。总有一些不认真捡拾的同学,他们拾上几把麦子就走神了,要么是蹲在地上玩,要么就像《小猫钓鱼》故事里讲到的咪咪一样,三心二意,看见蚂蚱就去追,看见蝴蝶就去扑。为了鼓励这些孩子,有时候有的大人故意将麦穗往地上撒上一些,让他去捡拾。当然了,这要在不被队长发现的前提下,不然就要挨批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拾麦穗不仅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一项艰苦的劳动锻炼,而且也是一项收获颇丰的教育活动。

捡拾过程中既要无数次弯腰,又要接受骄阳炙烤,甚至会遭遇暴风雨突袭,有时还要因为超时间加班而忍饥挨饿,还要早出晚归,可它也让小学生幼年时就接受了劳动教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理解了“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田间地头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劳动教育”。而坚强的意志、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或许就在其中铸就,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生产劳动的认识和理解都在这样无数次的参与中形成。

在这个假期中,皮肤被晒黑了,手上长茧了,但身体也壮实了,谁能说不惧热、不怕苦的优秀品质不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呢。

与几十年前相比,而今科技发展了,机械化程度高了,一台小型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割百余亩。麦收不需要丁壮、妇姑、童稚齐上阵了,也就自然不需要放麦假了。小学生们也就不会也没有机会去汗流浃背、辛辛苦苦地去捡拾麦穗了。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诗的感悟更多的只能靠大人的描述去凭空感悟和体会啦。这对正处在受教育期的他们来说,不知是好事还是憾事。

不过,一些有远见的父母为了孩子成才,还是有意地会去补上这一课,富豪霍启刚和跳水冠军郭晶晶去年就带着他们5岁的儿子霍中曦,到农田亲自学习和体验插秧,让孩子顶着烈日、流着汗水体会和懂得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获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实践第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应该永远不会过时吧。

常言道:过去的都是好年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当年麦收时节过儿童节的情景、放麦假参与捡拾小麦的劳动场面,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脑海中。而清晨走入麦田里的那种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的麦香,那清新而凉爽的新鲜空气,那几十个人组成的割麦大部队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更是令人深深地怀恋、无限地神往,并长久留在记忆的长河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麦收时节忆当年——苏国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