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琴白衣执甲 援非归来
李晓琴,运城市中心医院产科主任,她是援多哥医疗队运城队员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队长。记者联系到她时,她还在居家隔离,因此,对她的采访是通过微信对话完成的。□记者 王耀
记者:您还记得当初出发时的心情吗?暂别家人、远走异国,您是如何做出这个令人“纠结”、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抉择?
李晓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中心医院就一直积极承担援非任务。2019年1月,接到选拔赴多哥人员的通知时,我第一反应也是不想走的。从我个人来说,肯定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孩子。但是,我当时刚刚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把这作为党组织对我的第一次考验。爱人也鼓励我、支持我。院领导在谈话时也表示,全力解决援非医疗队成员们在工作和家庭方面的难题,让大家可以安心投入工作。这让我下定了去非洲的决心。
另外,以前我们医院派去援非的医生多数是“单独行动”,与其他医院的医生组成团队。而这次去多哥,医院第一次组建了团队,队员共有6名,其中4人是党员,这让我对此次非洲之行充满了信心。
记者:异国他乡,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语言关。在这方面有哪些故事?
李晓琴:按照省卫健委的安排,2019年3月6日,我们在太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相关培训,包括语言、外交礼仪、多哥当地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治等内容。多哥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所有队员只学过英语,法语是零基础。多亏了主讲老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游佳,她为我们精心设计课程,每天督促我们多开口、常张嘴。
在我们学习遇到瓶颈时,游佳还专门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法语教授蔡槐鑫。蔡教授摈弃了规范的课本式教学,在发音规范教学完成后,着重加强我们对单词、句型的掌握,使我们的法语水平基本达到了开展援多哥医疗工作的要求。
记者:抵达多哥后,你们在哪里开展医疗工作?当地的医疗条件怎么样?
李晓琴:多哥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以南。我们这批队员在多哥的第二大城市卡拉市的东戴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东戴医院是我国1992年援建的医院,自1997年开始,由山西省每年派10名医生在此工作,至今已经27年了。
抵达东戴医院后,我担任队长,专业为妇产科;李雁军是麻醉科医生兼会计;段高望是内科医生兼伙食管理员;王翔是影像科医生,并负责药械和防疫物资管理;胡敬业是骨科医生兼出纳;马卫平是普外科医生兼资产管理员。
多哥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在那样炎热的天气下,病房内没有空调,只靠一台吊扇降温,病床是国内20余年前使用的那种简易钢管床。当地医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无菌观念,手术消毒仅铺一层无菌单,产科分娩甚至都不铺无菌单。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队员互相鼓励,要尽己所能为多哥人民提供帮助。
记者:有哪些诊治病人的经历是您比较难忘的?
李晓琴:在东戴医院期间,我们开展各类手术620台次、诊治门诊患者5819人次、住院患者1467人次,获得多哥政府和东戴医院的高度认可,多次受到嘉奖。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产后出血患者。她怀的是第五胎,孕45周才分娩,产后出现软产道裂伤、腹腔内出血。当地的医护人员没能及早识别,在产妇分娩9小时后才发现出血的情况,等我们接手时,已经太晚了。看着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的小生命,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假如,当地医生在接诊时能对这类高危产妇多一些关注;假如,抢救能再提前一些,这一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事后,我组织值班医护人员进行了病例讨论,帮助他们重塑接诊流程、树立抢救意识。
记者:出国在外,跟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李晓琴:当我们远离故土、身在他乡时,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祖国”两个字的含义。医疗队成员们都深知,援非医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大家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面对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医疗队成员们仍然坚守岗位,与当地人民共赴时艰,因为祖国的支持让我们充满力量。
多哥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后,祖国相关部门迅速采购了防护物资,在全球物流受限的情况下空运到多哥,让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对抗疫情,避免感染。强大的祖国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