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7-19 18:36:43

运城地形地势地貌

地势

运城市位于晋南盆地,自南向北,有中条山、四十里岗与七里岗、鸣条岗、峨嵋岭与稷王山等东西走向的条带高地与平原相间。地势除南北两山外,呈北东〜南西倾斜。一般海拔300-600米。涑水河、姚暹渠、引黄渠东西横贯,西南隅散布着盐湖、鸭子池、硝池以及硝池滩、北门滩、汤里滩、长乐滩、北贾滩等湖泊与滩地。

境内地形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

基岩山区

中条山为高中山亚区,山谷成V形。北坡陡峻,坡度为30°--50°。山顶多呈园顶或浑园状,山脊走向NEE--SWW。标高450--1497米。稷王山为中低山亚区,山顶浑 园,多孤立耸于丘陵之中。标高650--1270米。

黄土丘陵区

稷王山南麓一带为黄土丘陵亚区,地形起伏,黄土冲沟发育,切割深度60--100米。 多成黄土峁,峁顶浑园,呈馒头状峁坡凸形,坡度 10°--25°, 连续分布。标高600--900米。
陶村以北至王范一带为鸣条岗黄土丘陵亚区,为涑水河、姚暹渠之分水岭。呈NE-- SW向伸展。东部起伏较大,西部呈疏散状倾没于北相、张村一带的湖积平原。台面宽5000米,梁脊高度474米,向南北两侧倾斜。北侧坡陡,冲沟发育,相对髙差100米左右。标高为390--500米。

盐湖、硝池北岸的七里岗、四十里岗一带呈条形土岗,较周围地面高差5--15米,与湖面最大髙差50米,盐湖北面高差30--40米左右。走向NE--SW,微向西倾斜。岗面坡状起伏,坡度平缓,南侧因盐湖侵蚀切割多成土坝。

黄土台塘区

位于三路里、上王、路家庄、正北庄一带,又称峨嵋台地。台面平展开阔,由北向南倾斜,边缘坡度转急,形成断层陡坝。坝高50--60米,冲沟发育。马家沟至后堡、运头庄至三路里、山门庄至东沟均系南北走向,沟深60--200米,标高450--650米。

山前倾斜平原区

中条山北麓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亚区,由山前洪积扇连接组成裙状地形。在大冲沟出口处洪积扇更为明显,由山前向盐湖以5 °--10°坡度倾斜,扇宽约1000--2500米。扇与扇连接处,地势低凹,故东西坡状起伏。标高330--400米。

上王、三路里、上郭一带为冲洪积、坡积倾斜平原亚区。地面开阔宽展,南向倾斜, 坡度为5°--8°,其上偶见冲沟切割,标高340--400米。      ,
冲(湖)积平原区

运城姚暹渠两侧为微坡状冲积平原亚区。地面平展开阔,微坡起伏,东北--西南方向缓缓倾斜。其间偶见冲沟切割,一般不宽。

王范、冯村、北相、泓芝驿一带为涑水河谷平原亚区。平原沿河谷呈条带自东向西延伸,微倾于下游,坡度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地面平缓开阔,上游狭窄,下游较宽,最宽达5--6公里。

运城盐湖、硝池、汤里滩、长乐滩等地为近代湖沿亚区。一般宽3--4公里。地处低洼与中条山前洪积扇裙平行排列。最低处为盐池、硝池,边缘为沼泽、草地,标高320--330 米。

山脉

中条山:运城市南约8公里有中条山,如同屏障。其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连绵300余里,居中若带,故名中条山。

山临本市,东起虞坡(青石槽),西迄刀山,中越东郭、西姚、常平、五龙峪、席张五个乡、镇。全长44公里,厚6公里,面积264平方公里。

一般海拔在600米至1400米之间,最高点刀山海拔在1494.7米。

运城之南,山势磅礴,陡峭峻拔、绝蠓奇峰,如揖如拱,被誉为天然图画,引为胜境,旧志列为八景之一,名为 “中条秀色”。

中条山奇峰胜景很多,分云岭、风谷洞、虞坂等为古今名胜。

分云岭,位于西姚村南,海拔1350.3米,山峰突兀,直入云际,云雾从岭东西散开。

山顶古建飞云寺遗址尚存。岭西有峡谷,称风谷洞,投叶即飞。仲夏应侯风出,其声隆隆,直奔盐池,一夕成盐,相传舜帝曾弹奏《南风歌》以赞。

虞坂在东郭镇东南,二郎谷东5里,又名盐坂,俗名青石槽,海拔660米,相传舜帝曾在这里建都。

古时候,虞坂为去平陆的南北通道,但石崖险峻,车不双轨,明代御史张士隆凿修槽平,始通盐车。战国策上说的“昔骐骥驾盐车上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后遇见伯乐就是这个地方。现道已废。

稷王山:由棒锤山、柏王山及余支峨嵋岭组成,峙立市北。全长24公里,厚10公里,面积240平方公里。一般海拔在600米至10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为1075米。石多土厚,水少林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地形地势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