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7-29 15:52:33

运城其它工业_运城工业

清代、民国时期,安邑、解州有制做爆竹、绳、毛笔、墨、度量衡以及各种首饰的手工作坊。

清光绪七年(1881)二月,解州西关设立天中兴手工爆竹坊,从事爆竹生产,资本300元,职工4名,年产值900元。

清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解州西关又建成林盛永爆竹坊,资本700元,职工8人,年产值1330元。

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解州义盛长爆竹坊开业,资本300元,职工6人,年产值850元。

民国元年(1912),安邑、解州均有银炉和染坊开业。

解州商升银炉,资本400元,工人3名,生产银手饰,年盈利240元。

运城南大街忠盛福染坊,资本100元,工人3名,以染蓝色为主,年染布422 匹,获利380元。

民国7年(1918)后,又新增打包业、铜器业、锅鼎铁货业,以打铜环、马铃、锄、刀、镢、鐮和花包为主。

据《中国实业志》载:

民国25年(1936),运城、安邑、解州共有银炉业6家,共计资本9560元,工人30名,年产值6458元;

打包业1家,资本800元,工人7名,年产值140元;

度量衡器业2家,资本180元,年生产木杆秤及其它衡具 855 件,产值375 元;

制绳业8家,资本5410元,工人43 名,年出麻绳6.76万斤,产值17900元;

染坊6家,资本2485元,工人30名,产值2378元;

制墨业1家,资本200元,工人2名,年产香墨528斤,产值422元;

毛笔业1家,工人5 名,资本95元,年产毛笔2.5万支,产值2500元。

民国36年(1947),手工业多停业或迁转外地生产。

新中国建立后,除恢复部分手工业外,1954年在运城北大街成立运城工艺美术厂, 以生产民用镜、钢骨布伞、各种工艺标牌为主,年产民用镜8750架,钢骨布伞1458把, 各种工艺标牌12687个,产值32万元。

1956年,又建成第一玻璃厂,以生产玻璃器皿为主。

1983年10月,因亏损过多,被迫停产。

1984年,与青岛玻璃厂联营。

1985年点火烘炉,滴料生产,当年产罐头瓶2119.5万个,合4894.63吨,产值211.95万元,利润34.99万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其它工业_运城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