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鱼村_王新栋
我的家乡万荣县贾村乡鱼村,是一个四百多人的小村庄。这是我生命成长的摇篮、梦想起步的地方,伴随我将近一个甲子,已经深深地烙进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终生依恋的热土、魂牵梦萦的家园。去年清明节,村干部邀我牵头编写《鱼村村志》,方才从村中老年人那里,了解到鱼村的历史渊源。
相传,鱼村建村始于南宋末年,最初是渔姓人建村,遂取名于渔村,后改名为鱼村,大概取“年年有鱼(余)”之意吧。
明嘉靖初年,王姓人主村至今500多年,王姓成为村中唯一姓氏。
鱼村人杰地灵,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各方面的杰出人士灿若星辰。
清朝至民国年间,村民农商并重,陕西省商会会长王存厚、荣河县商会会长王凌枢均是鱼村人,四方乡邻称鱼村为“小阎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鱼村涌现了著名作家王汶石、著名画家王满粟等名人。我们从小景仰他们,看着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学着他们的事迹成长起来。
旧社会,鱼村人点着小油灯,推着石磨盘,农业生产是手提肩扛牛拉车,生活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生产生活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任又一任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各方面不断发展。
现在,鱼村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了小康。
回到村里,有的老人至今还叫我的乳名。我们还是按照老辈人传下来的辈分称呼村里人,伯伯、嬷嬷、叔、婶、哥、嫂……全村人就像一家人一样。这种辈分称谓就这样一辈辈遵从,又一辈辈传下来。村里哪家有了事,全村人都会帮助料理。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与日俱增。家乡见证了我们的童年,静静注视着我们长大成人。以前我星期天回村看父母,如今,父母不在了,但我深深知道,这里是我们祖先一辈又一辈辛勤耕耘的土地,也是我们祖先和父母灵魂的安息地。
所以,我依旧经常回村,怀想昔日的土墙土厦,那里有我出生时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怀想故乡屋顶的袅袅炊烟,那里有滋养我们身体和筋骨的五谷饭食;
怀想远去的鱼村小学,那里有我们读过的课本、滚过的铁环和童年伙伴的欢笑;
怀想村南关帝庙、娘娘庙里缭绕的香火,感受家乡的人文气息,得到精神慰藉;
怀想村里的老人往事,是老人和乡贤的教诲和启迪,让我们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在故乡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学生。
“池鱼思故渊”,回到村里,嗅着田园的风吹来的泥土气息,感受家乡的宁静和悠远。拔一拔院里的荒草,扫一扫屋里的尘土,见一见叔婶哥嫂和乡亲们,走一走生我养我的鱼村沃土、坡坡堰堰,摸一摸村里的老槐树、柿子树、古井、石磨。
回到家,泡一杯茉莉清茶,翻看那本记录乡愁、传递温情、“牵着祖先的手,拉起后辈的手”的《鱼村村志》。
回望鱼村,回望我们的亲情血脉,精神家园;
回望鱼村,回望家乡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
欢迎在本站发表《鱼村》类文章,此文意在抛砖引玉,评论区讨论一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