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东区划,夏朝中后期运城一带就成了“夏虚”
夏朝中后期,政治中心转移到河南,运城一带就成了“夏虚”。商朝取代夏朝后,都城经常迁徙,最后定都于河南安阳一带。运城这一带仍然是“夏虚”,存在着几个方国。到商周之际,运城已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到夏虚,诏令中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知当时的实际情况。叔虞始封曰唐,都城在今天马曲村一带,后来改称晋国,都城也迁移过多次。其封疆范围,就是今天运城和临汾两市交界相邻的部分地区。西周封国都比较小,大国也不过百里方圆。用今天人的眼光看,大者如镇,小者如村。现在运城市的辖区内,当时存在大量的小封国。
经过西周数百年的沉寂之后,晋国在春秋时代逐渐强大起来。晋国强大的大背景,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王室权势削弱,威信下降,天下各诸侯国都开始自作主张。而小的背景,则是内乱。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仇,次子名成师。当时有人就议论,这两个名字取错了,庶子不该取“成师”这样的好名字,将来一定会作乱的。后来,晋文侯姬仇去世,其子昭侯继位,把叔叔成师封到位于今天运城闻喜的曲沃。曲沃的城池比晋国的首都翼城还大,于是又有人议论,这次分封又错了。果然,曲沃的势力越来越大,一次又一次威胁晋国的君位,历经曲沃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67年的努力,在齐桓公称霸那一年,曲沃武公终于成功地夺取了晋国的政权。两年后,武公去世,其子姬诡诸继位,后世称晋献公。
晋国经过这67年的大小宗之争,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锻炼出了强悍的军事力量。晋献公把都城从翼迁到绛,很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国土扩张。他消灭了位于今霍州市的霍国,位于今芮城县的魏国,位于今河津市的耿国,位于今平陆县的虞国。其消灭虞国用的是智谋,为讨伐位于今三门峡的虢国,先借道于虞国,消灭虢国后,回师路上顺手又消灭了虞国,后世留下“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等典故。
在晋献公时代,晋国不仅统一了今晋南地区,领土还扩张到今陕西境内的河西地区,今河南境内的河内地区,极一时之盛。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又发生了多年的内乱,但实力并没有削弱。晋文公重耳继位后,实力雄厚的晋国开始称雄诸侯,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天下的霸主。晋襄公时期,在崤之战中击败秦国。晋景公时期,在鞌之战中击败齐国。晋厉公时期,在鄢陵之中击败楚国。到晋悼公时期,任用魏绛,九合诸侯,达到了称霸事业的顶峰。后人称“三晋天下莫强”。
可以说,春秋时代的运城地区,由于晋国的强盛而名震四方,享誉一时。究其强盛原因:一则有“表里山河”之险固,太行、王屋、中条、吕梁等山脉以及黄河,是晋国的天然屏障,易守而难攻;二则诸夏戎狄杂居,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居民既有农业民族的殷实,又有游牧民族的剽悍;三则晋国削弱公室,重用各方的贤才,具备了强大的人才优势,在君位争夺、内乱不已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国力不衰。
不过,晋国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重用贤才造就了晋国的霸业,但同时也培养起几支实力雄厚的大夫家族,篡夺了晋国的权柄。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运城地区变成了魏国的核心疆域。西周时期,今芮城县境内原有一姬姓的古魏国,春秋时期被晋献公所灭。晋献公灭魏之后,将魏国的城邑封给了功臣毕万,毕万家族便继承了魏国的名号。后来,魏氏不断立功不断受封,拥有了更多的封邑。到了魏绛时代,魏氏便将夏禹的都城安邑,建成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到了战国时期,位于今夏县禹王城的安邑就正式成了魏国的都城。
魏文侯以孔门弟子卜商子夏为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又任命李悝等人变法改革,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粮食收入,又训练了强大的武卒,扩充了军事力量。任用名将吴起等人,开疆拓土,把魏国变成了战国初年最有活力也最强盛的国家。今夏县的禹王城遗址,还能看到魏都时代的规模。
不过,魏国强盛的时期并不太长。魏国和东方大国齐国之间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争,后世称为“孙膑庞涓斗智”,魏国失利,国势渐渐衰弱。秦国强大起来之后,不断东侵,魏国被迫迁都到河南开封一带,政治中心离开了运城地区。不过,魏国开创的强国文化,却在战国时期影响深远。商鞅原是魏国臣子,因为不受重用,携带魏国法令文书到了秦国,和秦孝公一起推动了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变成了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名将吴起原也是魏国重臣,后来离魏赴楚,把魏国的新文化带到了楚国,推动了楚国的变法。而战国时期游说诸侯、名倾天下的几位著名纵横家,大都出于魏国,比如张仪、范雎等人。
公元前364年,魏国都城东迁到大梁,河东从政治中心沦落为经常发生战争的边郡。魏国的河东郡,郡治仍在安邑。秦国得到河东之后,为了进一步东进,把郡治设在了今侯马翼城一带的汾城。河东地区的原魏国居民,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集体迁出,秦国便招募本国百姓充实河东,另外也将一部分罪犯安置到了河东。
文/王振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