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8-24 18:31:20

(夏县)万谷冢的故事

在夏县南部的中条山麓,古老的村庄堡尔、史家、吴村、王峪口等如闪烁的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

然而,历史上这里时有山洪暴发。下游村庄受侵害尤甚。

当地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小吕石头郭村沙,冲到韩王(音月)吃好麦。”意思是,山洪来袭后,经过山下的小吕村留下了满地的石头,又冲到了紧挨的郭村,留下的是遍野的黄沙,而到了韩王村水势则像一匹被驯服的野马,善解人意,乖乖地按照人们的意愿缓缓流淌,如甘霖一般灌溉着万亩良田。所以韩王村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庄稼茁壮,盛产粮棉,人们的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裕。

相传,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正光年间,由蒲州州府发起,佛家弟子具体筹办,在蒲州附近的中条山下(今永济市),要建一座大寺院,即后来被称之为千年古刹的万固寺(原名万谷寺)。州府号召,八方响应,诸路财神各显神通,陈韩王村的财主陈志老先生也不甘人后,积极参与,踊跃奉献。陈志老先生恪守家训,一生勤劳俭朴,敏于治家,把庄稼侍弄得井井有条,年年丰收。

他良田百顷,富甲一方,却也富而有德,心地善良,不忘乡邻,救困济贫,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他听说蒲州建寺院,决计要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以彰显其爱。州府召集商议筹建之事,他便欣然前往。起程时,他扮作一位普通农夫,手持一把铁锨,身背一只粪筐,一边走一边拾粪,并将拾的粪倒进路边的庄稼地里。

当他一路风尘地赶到蒲州时,各方的土豪绅士、名门望族、达官贵人,个个衣冠楚楚,傲气十足,正襟危坐。然而,当州府摆设筵席款待来宾时,他们却表现得“谦恭礼让”,不肯上座。其实,礼让是假,那个上座是多出银两的位置。

陈韩王村的陈志老先生一到会场,便引起了一阵骚动,所有的目光都投在了他的身上,因为他穿着特殊,一副农夫的装束,土里土气。他们故意戏弄他说:“老先生您请上座,请上座。”陈志老先生尽管土气,但还是懂礼貌的,他彬彬有礼,躬身抱拳,以礼相让,显得十分大度。那些土豪绅士们哄堂大笑,齐声喊道:“还是陈老先生上座。”这时,陈志老先生似乎悟出了什么,一气之下,一屁股坐在了上席的位置,重重地甩出了一句:“坐就坐,这位置上又没有枣刺,它又不扎沟子,不就是多出几个子儿嘛。”弄得那些绅士们哑口无言。

筵席开始,酒过三巡,州府的官人发话了:“各位贤达志士们,今天州府邀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共商建造寺院之大计,此乃万民福祉,千秋大业,有益当代,泽被后人,还请各路神仙鼎力相助,各显神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功莫大焉。”话音一落,各方名门望族、土豪绅士,纷纷响应,捐款的捐款,捐物的捐物,却都是蜻蜓点水。

唯有陈志老先生沉得住气,一直缄口不语。主持望着坐在上席位的陈志老先生感到纳闷,便急切地问他:“陈老先生,您老捐点什么?”陈志老先生不慌不忙,慢慢站起身,挽胳膊抹袖,拉起了架势。只见他手臂向空中一扬,像甩了一记长鞭一声炸响,重重地甩出了一句话:“我是个庄稼汉,没啥可捐的,就是有几颗粮食。建寺院是万家之事,我责无旁贷。这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不管建几年,不管多少人干活,吃饭的粮食我全包了。”这真是语惊四座,那些土豪绅士们目瞪口呆,唏嘘不已,都投以惊奇与敬仰的目光。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志老先生在蒲州夸下海口,自是要从长计议,不能失言。于是,他便召集家族成员,出谋划策,千方百计筹措粮食,保障工程用粮。蒲州在百里之外,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要按时按点保证送粮,运输工具成了大难题。陈志老先生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绝招。他筹措了一百头白毛驴,一百头黑毛驴,白毛驴驮黑布袋,黑毛驴驮白布袋,去时驮一袋粮食,回来时从工地上驮一袋黄土记数计量。

数年时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风雨兼程,艰难跋涉,从不歇脚,直到整个工程竣工,寺院建成。数年间,他送去的粮食不计其数,驮回来的黄土在陈韩王村门口堆成了一座小土丘,这个土丘大约六十来米长,十五米宽,高六米有余。因为这个小土丘是陈志老先生用自己的心血,用万石谷粮换来的,所以人们给它取了很有寓意的名字叫“万谷冢”。

陈志老先生的“万谷冢”曾竖立在陈韩王村的村口,它像一座丰碑,记述着陈志老先生富而有德、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据《夏县志》记载,明朝正统年间,时任夏县知县雷缙观看万谷冢后赋诗一首:“万谷曾闻轶事传,而今形势尚昭然。冢头翠柏森森列,慷慨谁能争后先。”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修建运茅公路要经过陈韩王村口,万谷冢恰在用地控制线内。陈韩王村人以国家利益和大局为重,屹立了1400多年的万谷冢从此消失。

万谷冢虽然消失了,但陈韩王人民世代铭记陈志老先生富而有德、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品格。
文/陈文义 陈浩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县)万谷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