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老景 发表于 2021-8-27 17:44:58

九峰山的内经图_中条山的故事(三)


九峰山,是中条山西部一座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西邻的九州疙瘩和尧王台,东与道教五十二福地五老峰相连,是中条山脉西端的风景名胜荟萃之地。它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就是一副天然的内经图,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结合最为紧密的极致景观。

山有九峰,坐北向南呈一字儿排开;九峰之前左右两侧分别又有两山名曰“鸡头山”和“魏征圪塔山”,两山之间则夹着一条近20公里长的大峪,向南直通黄河;整个九峰山形势极为壮阔,颇像一把坐椅一样;九峰如椅背,鸡头山和魏征圪塔山像坐椅的两侧扶手,故九峰山又叫作“玉椅山”。元代全真教徒李佑安有所谓“圣经成盘玉椅,仙凡吟醉倒金荷;萧森一境居尘外,磨尽浮生岁月多”的描写,即指此而言。

九峰山是九座山峰依次为桃花峰、梨花峰、杏花峰、枣花峰、樱桃峰、山果峰、葡萄峰、石榴峰和百合峰。九峰山上又有九洞,依次为莲花洞、绣花洞、吊钟洞、玉石洞、寂照洞、寒鸦洞、滴水洞、崖洞和静心洞。其中的“吊钟洞”位于九峰山居中位置,又称“纯阳洞”。据世代相传,九峰山纯阳洞就是吕洞宾最初入道后的隐居修道之地,“洞宾”的赫赫大名亦即得之于此山此洞。九峰山曾有古“吕仙翁百字碑”传至今天,碑阴刻诗中所言“古洞眠十九载,流霞饮几千杯”,讲的就是吕洞宾在此修道19年的事情。吕洞宾所著的《真常集》、《混成集》、《飞吟集》等作品,就是在九峰山写的。

九峰山被称作纯阳上宫,这当然是对古时永乐镇上的永乐宫——即所谓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中的第一祖庭大纯阳万寿宫而言的,永乐宫原为纯阳观,是在宋吕祖祠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在盛唐时期,当地已有道观和天尊堂的建置。唐代的天尊堂使得永乐镇建置道观的历史向前推了近千年,不管永乐宫还是纯阳上宫,都是因为吕洞宾方才得以兴建的。吕洞宾,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神仙,但在历史学家眼中,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九峰山真正神奇之处在于九峰山水与《内经图》,高度一致。这正是仙人吕洞宾的杰作。作为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之作,它以山水画的形式暗喻丹道修炼中人体器官的功用、不同身体部位的作用,以及不同修炼阶段的感受;以图像形式来隐寓性命双修金丹大道的功程次第,揭示天人合一的性命真谛,被后人誉为“中华养生第一图”。千百年来,《内经图》如同一道不可思议的智慧之光,在历史的风雨洗礼中得以保存。

芮城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境内沟壑纵横,植被丰茂。这里地形北高南低,九峰山至黄河一带,依次为山地、倾斜平原、河谷三种地貌,南北走向的冲沟贯穿其中,多条地表径流汇集于一条条大冲沟,最终注入黄河。这一地貌特征与《内经图》上所画的山水风景不谋而合。从局部来看,当地有九峰山,《内经图》上也有九峰山;当地有黄河,《内经图》上也有河流;当地有一条大冲沟名曰永乐涧,《内经图》上则有一条长长的脊柱,且两者走向一致;当地自北向南有三种地貌,而《内经图》自上而下则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部分。两者比较,当地的地貌活脱脱地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内经图》。

据有关学者考证,《内经图》中的文字除少数出自《黄庭经》及佛家偈语之外,大部分诗句很可能出自吕祖之手。吕洞宾号纯阳子,生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人,也就是今天的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被奉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的八仙之一。

那么,吕洞宾和《内经图》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首先,吕洞宾出生于九峰山,必然对其的地形地貌非常了解。因为这个地方面积大,路不好走,外人即使在这里生活10年20年也不可能了解那么清楚,所以这个人很可能长期生活在芮城。其次,据史料记载,吕洞宾当年在故里九峰山上隐居修行,历经十九载寒暑,最终修成正果、得道成仙。


为此元朝在九峰山上为其修建纯阳上宫。九峰山地处中条山南麓,其名与《内经图》所画完全相符。站在九峰山上环顾四周,山下风光尽收眼底,自九峰以下至黄河,山、阪、川依次过渡,其形与《内经图》如出一辙。而按照道家的说法,凡人修行至神仙境界,会有五眼六通之神通。那么可以推断当年吕祖在九峰山修炼,应该是发现了这里的山水地貌与人体极其吻合的现象,进而洞悉了天人合一的真谛。

“闻说中条有九峰,九峰高处立仙宫,全真宗祖于斯出,正派源流自此通。”这是元代一位叫尹玄德的古人,因为崇尚道教全真派,所以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当他终于来到九峰山的纯阳上宫时,感慨万千之际即吟写下以上这样的诗句。你是不是也来探究一下神奇的九峰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峰山的内经图_中条山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