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统文化赋能的当代河东(运城)
9月末的山西运城,微雨缠绵。解州关帝庙前一汪浅浅的积水,折射出红色古垣墙、黄绿相间琉璃瓦和千年沉木交错的斑斓景象。运城,古称“河东”。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如何让它们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口说话”并发扬光大?近年来,运城市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结合。
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古老河东大地的崭新面貌正逐渐显现。
“软硬兼施”——传统文化走上“广阔舞台”
中秋假期刚过,市民张凯带着从北京前来运城游玩的大学同学,第一时间来到解州关帝庙,近距离了解大学时光里大伙常在一起讨论的关公和三国故事。
“游客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丰富,关帝庙变得‘专业’‘年轻’起来。”时值第32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幕,与其同龄的张凯见证了这一“文旅大餐”近些年来的变化。
“专业”且“年轻”,是运城市按照“软硬兼施”的原则,对关帝庙景区和关公文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升级举措的显著特征。
“把关公文化打造成为河东文旅的‘金字招牌’。要讲好关公故事,弘扬传承好关公文化,搭建更多传播关公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说。
突破源自硬件重塑,运城开始在体制机制上动“手术”。
从2020年开始,运城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运城市加强关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关公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推进解州关帝庙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将景区经营权赋予新组建的运城关公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并将公司移交盐湖区管理。
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所长、关公文化研究院院长傅文元介绍称,改革后新成立的运城关帝庙文物保护所与关公文化研究院,按照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管理形式运行,负责关公文化的传承弘扬、收藏展示等工作。
体制机制改革至今,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和关公文化研究院围绕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高文物活化利用,研究、阐发、传承、弘扬关公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专门聘请专家指导文物本体的日常保护工作。大型修缮则邀请国家以及省一级的专业团队。“从2020年起,我们多次请专家论证,拿出具体的修缮方案。”傅文元表示,要利用三五年时间把馆藏文物进行修复展示,让关帝庙再次焕发新光彩。
平台已搭建,好戏待开锣。以吸引更多人走进运城、领略关公文化为目标,运城市在活动策划、技术应用、IP打造、文创设计上苦下功夫。
9月23日,来自解州关帝庙的100件珍贵藏品首次亮相第32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通过可看、可感、可互动的文物为游客搭建起触碰历史、沉浸文化的平台。100件藏品的展示方式不再局限于入馆参观和传统讲解,通过VR眼镜、语音识别、扫码解说等新技术和设备,让游客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体验关公文化。
《关公颂》《大河之东》等优秀剧目走出家门;动漫电影《武圣关公》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起历史学习热潮;造型各异的关公形象化身抱枕、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成功“出圈”……底蕴深厚的关公文化热度不减,影响力持续扩大。
“坚持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用艺术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王志峰表示,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运城传统文化正以更新颖、更时尚、更亲民的面貌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多元结合”——传统文化赋能新兴业态
透过红旗东街上河东书房的玻璃,条山与盐池尽收眼底;关公文化旅游区游人如织;盐湖康养度假区备受外地游客追捧;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国家精品旅游示范带持续打造……百花齐放的文旅融合画卷,在河东大地徐徐展开。
“运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硬核元素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丁小强表示,当前运城市正努力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推动全域旅游建设。
2020年,运城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运城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打表式推进、挂图式作业,确保全域旅游发展59项任务落地生根。
组织实施华夏(河东)重点文物遗存保护传承工程,谋划西阴嫘祖遗址博物馆、蒲州故城遗址公园等12项重点项目,总投资194.97亿元;成立文化旅游招商专班,抽调专人负责招商引资,在上海、北京、海南等全国重点城市召开招商推介会20余次,邀请北京中传投资公司、华谊启明东方集团等14家企业来运投资考察……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在打造文旅强市的实践中,运城市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剪影。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运城市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旅活动,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几年前算起,垣曲县华峰乡的村民开始享受到家门口的戏曲专场。每逢节假日,市、县两级的剧团总会准时出现,与村民在戏曲中体味传统文化精髓,共度快乐时光。
“戏曲惠民·欢乐百姓”免费送戏下乡活动开展以来,运城市通过建立送戏下乡演出剧目资源库,发布送戏下乡演出剧目菜单,实现“菜单式”“订单式”惠民服务,变“送戏到村口”为“送戏到心坎”,5年来共演出12488场次,惠及基层群众1000万人次。
乡风是美丽乡村的羽翼,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秋日的阳光洒在雷家坡村德孝文化苑内干净整洁的空地上,一位古稀老人在楼前散着步,楼底层一间房内,两位老人在专心下棋,隔壁养生休闲屋里配备有电视、按摩椅……
雷家坡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是闻名全国的“德孝村”。十多年来,雷家坡村弘扬德孝改变村风,滋润家风,“家里没人吵架”“邻里没人打架”“治安案件零发生”成为这里的标签。
近年来,运城市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开展舜帝德孝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从日间照料中心、德孝大讲堂、志愿者服务队、文艺宣传队、农家书屋的“五位一体”到“七位一体”(加上村志村史馆和红白理事会),再到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党校的“七进七创”,德孝文化传承和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平台越来越丰富,织就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德孝文化实践网络。
如今运城的农村,既有瓜果飘香,也有欢歌笑语;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精神文化的丰盈。
“润物无声”——传统文化助推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
在丁小强看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党爱国、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是传统文化在运城“活”起来的生动注脚。
“耕读传家、崇文尚学、诚实守信、勤勉奋进。”在中国共产党运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丁小强总结了运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终究需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领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运用到实际,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而这份精神力量,也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实现“十四五”开新局,已成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频词。
2021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运城市将着眼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在全面建设十大主导产业集群基础上,重点打造“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地标。以“建设新兴产业强市”为蓝图,运城市市长储祥好表示,力争通过打造“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地标,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到12%,占规上工业总量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到“十四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力争达到300户。
以“诚信”为原则,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对接项目建设,主动、靠前当起“店小二”,对企业需求做到“言而有信”,为企业和项目提供贴心服务,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从3月5日第一次考察调研到6月22日正式签约,从项目签约到第一栋厂房正式封顶也仅仅用了7个月。在运城,企业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新纪录。”早在2021年初,正威国际集团运城项目副总经理张丰茂回想起项目建设期间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道。
“项目建设得以快速进行,归功于双方前期充分的沟通以及建设过程中运城市的贴心服务。”张丰茂介绍称,项目签约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协助企业迅速完成了规划设计、手续办理、厂房建设等工作。“尤其冬季施工期间,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工地里照样热火朝天,建设进度也没有落下,整个工期得以提前完成。”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运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4%、增速位居山西省第三,跑出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取得亮眼的经济建设成绩单的同时,不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和文明新高度也让运城的大街小巷逐渐“升温”。
社保金没有按时年检不能正常发放、养老保险查不到多年前缴费记录无法接续转移、公司经营执照过期无法在网上申请业务……在盐湖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前,不时有市民带着“疑难问题”前来咨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并现场与相关部门联系,商讨解决方案。
“以前跑得累了、渴了,只能在街边找个地儿对付一下,遇上恶劣天气身体确实吃不消。”快递员李云说,现在有了这个驿站,可以补补水、歇歇脚,大家打心底高兴。
在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快递小哥爱心驿站”内,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里冰箱、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书报栏一应俱全,还有专门为户外工作者准备的充电、充气以及维修工具。
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自2021年5月以来,运城市盐湖区已建成76个“快递小哥爱心驿站”,形成了5分钟爱心驿站“服务圈”。
“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显温情。”丁小强表示,突出民生福祉改善,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已在全市形成共识和合力。
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运城正以崭新面貌,阔步向前。
(新华网太原9月27日电) 王浩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