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发表于 2021-10-19 09:56:17

仰韶早期聚落——夏县师村遗址

夏县师村遗址,距盐湖直线距离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为研究该时期运城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人类生业方式与重要自然资源的关系、早期建筑与社会组织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夏县师村遗址成功入围终评。

仰韶早期彩陶和石器 填补文化空白

夏县师村遗址发掘现场,一眼看去遍地都是发掘出来编号有序的灰坑和夯土层,由于连日大雨,许多探方中还有积水,这给考古发掘工作增加了难度。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方启正在电话联系购买新的抽水泵,显然之前的设备数量不够。他们需要把探方中的积水抽出,等探方晾干才可以继续发掘。在方启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夏县师村遗址。

运城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新石器时代遗址颇多。自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夏县西阴遗址至今,社会各界对运城盆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认识不断深入。为探索运城盆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社会发展及相关问题,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研究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在运城夏县建立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从2019年开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这块是我们2021年新发掘的探方,有来自14省的15位专家也跟我们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研究。每天来这里上工的人数,基本有一百多人。”方启老师一一为记者解惑,“你看,他们现在挖的这个袋形坑,口小腹大底平,多为窖穴,早期人类主要用于贮藏。”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年~7000年。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早期文物,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早期文化发现的空白。这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盆、钵、瓶等,有不同的生活用途,而且彩陶纹样多元,有弧线三角形、直线、圆形、圆点、平行四边形等。陶器、石器除了与生产相关的石锄、石斧等,也有装饰之用的陶球、石雕。一些出土文物比西阴文化还要早大约500年。

“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这次夏县师村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运城地区仰韶早期类型遗存,向西阴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段天璟说。

夏县师村遗址地处青龙河故道的河曲地带,不仅有仰韶早期文明,还同时发现了东周和宋金时期的遗迹,

来自广州的考古专家史雪飞说:“我们的考古发掘就像剥洋葱或吃蛋糕一样,要一层层拨开,才能让历史的脉络清晰。”他指着自己所在探方中的地层划线,向记者从上到下进行科普:近现代时期、东周时期、仰韶时期。一旁的透明塑料袋中,装着他早上挖出来的陶片、石块标本,一张标签上详细记录着编号、名称、出土位置、质地、保存状况、出土日期、记录者。这是文物背后的发掘过程,也是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

黄河流域最早的夯土 展现聚落全景

“聚落,指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也就是古代的村落。”段天璟教授说,“这里有仰韶早期的聚落文明。”

夏县师村遗址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盐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聚落被夯土围墙环绕,围墙外侧有夯土台基,围墙内有房址,聚落内外有墓葬和大量灰坑。

据介绍,夯土就是打夯,将泥土压实,是人类早期建房筑墙的一种方式。这里的夯土遗存,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夯土,对研究我国夯土工艺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这里有人工夯打而成的夯土块。人工打夯、搬运土方、填平坑洼、逐层夯筑,制成围墙,在古代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可以想象几千年前先民的劳作场景是多么热闹。

这里发现的房址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的地面式房址的年代早于矩形地面式房址,为探讨运城盆地仰韶早期房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在考古现场发现的墓葬,包括多人合葬和单人葬,为研究仰韶早期居民的社会形态、体质特征、亲缘关系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在勘探出的墙体中有一处类似门的缺口,可以说是最早的“瓮城”。

师村遗址包括灰坑、灰沟、房址、墓葬、墙基、水井等,从这些遗存可以窥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经的富饶和文明。

在师村遗址上,到处可见考古人员手拿小手铲,在探方中一层层进行刮面。他们通过细致观察、辨认,找寻藏在土里的陶片、草木灰、混合土、植物根茎等。当有发现时,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分析。即使是很小的土块,也要经过筛土这道工序,进行发掘后的最大提取。有的甚至还要装袋,利用浮选设备,借助水的轻浮力和重浮力,选出植物遗存等包含物,还原人们当时的生存环境。


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 印证养蚕缫丝

夏县师村遗址最有趣的发现是石雕蚕蛹。

运城自古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夏县西阴村发掘出土半个碳化的蚕茧,他指出“它是经过人工割裂……”。这半枚人工切割的蚕茧,是中国远古丝绸自嫘祖养蚕而始的物证。

而在离西阴村不远的师村,新发现并出土4枚石雕蚕蛹,也绝非巧合。

石雕采用中条山地区常见的绿帘花岗岩制成,呈黄褐色,带有黑色斑点,整体有螺旋状的横向弦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和尾部,酷似现代家桑蚕蛹。

据段天璟教授介绍,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这4枚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距今6000年以上,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那个时代用石头雕刻蚕蛹,是费时费力的。而且蚕蛹是剥茧抽丝后才看得见的,还用石头雕刻,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这也说明当时人已经认识到了蚕的重要性。”

4枚石雕蚕蛹的发现,意味着至迟在距今6000年以前,先民们就喜爱并崇尚植桑养蚕,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这为夏县“嫘祖养蚕”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佐证,同时也为丝绸起源和传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正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们所期待并为之努力的。

很难想象,真的有一群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挖土,一寸寸划线,一点点刮土,到晚上还要查资料、做记录、修陶片。别看他们一身尘土,但对学术的追求却是纯净且富有光芒的。

正是广大考古工作者长期以来的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才使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夏县师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成就,令人振奋。

薛丽娟吉梦琳/图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仰韶早期聚落——夏县师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