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柳宗元的知音之交
在语文教科书中,常常可以在作者简介中看到唐宋诗人的各种合称,如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三苏”、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孟”……其中有一对挚友,友情至深,他们在官场上同进同退,在失意时互相鼓励,甚至为对方抚养孩子。他们就是“刘柳”——刘禹锡和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
同年登科,同期被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中进士后写下的七绝诗《登科后》用来形容贞元九年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一年,刚刚及冠的柳宗元和21岁的刘禹锡一同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京城名士的眼光都聚焦在这两位年轻人身上。柳宗元自幼聪警绝众,擅长“西汉诗骚”,授蓝田尉,后来入朝当官。刘禹锡更是不得了,一次得中进士,第二年又通过了吏部取士科的考试,授太子校书。虽然只是个闲职,但刘禹锡的晋升犹如搭上火箭一般,令人称羡。
年少有才,心中怀有报效朝廷的理想,二人惺惺相惜,很快结成朋友。后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人还没到任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的状况也没好到哪去,先被贬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再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
设身处地,以“柳”易“播”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机遇和转折,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也许是雪上加霜的困境。元和十年,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宰相想在京城给刘禹锡安排一个官职,这或许能成为他再受重用的转折点。刘禹锡在京城走了一圈,挥笔写下《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刘禹锡因此诗被下诏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
估计是受到牵连,柳宗元刚回到长安不久也被贬到柳州,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刘禹锡考虑。刘禹锡上有80岁老母,老人家哪经得起这番长途折腾?再加上播州地处西南,太偏远了,可能再无重回京城之日。柳宗元急得抓耳挠腮,终于想出一个法子,连忙上书陈情,希望以孝道感动朝廷:“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柳宗元怕朝廷不同意,接着写道,希望能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去播州上任。可惜人微言轻,不被采用。御史中丞裴度看不下去,上奏求情,刘禹锡才得以免去播州,改为连州刺史。有友如此,夫复何求!“以柳易播”很快被传为佳话。
这对难兄难弟结伴南行,一路上诗酒相依,互相鼓励,互相慰藉。但是旅途总有分别之日,两人走到湖南衡阳,不得不就此别过。二人无限感慨,依依惜别。柳宗元先赠诗一首——《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好朋友就要走了,哪里顾得上男子气概,“垂泪千行便濯缨”,刘禹锡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你来我往,柳宗元赠诗3首,刘禹锡酬诗3首,两人这才分开。
抚孤写书,行未竟之事
相同的境遇,刘柳二人心态迥异,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结局。刘禹锡在朗州为官10年,喜欢吟咏诗赋,怡养心性。当地的少数民族祭祀时经常会唱歌跳舞,刘禹锡受到感染,经常参加这些活动,还依据《楚辞》写了新的歌词,在当地广为流传。而柳宗元性情沉郁,在永州时,经常和名士游山玩水,排解苦闷,曾写下了大名鼎鼎的《永州八记》。在柳州时,他治理柳州有法,声名远播,很多人远道而来拜在他的门下,但是他依然过得不开心,心情“郁悼”,“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四年,天下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柳宗元还没上路就因病去世了。
恰逢此时,刘禹锡的母亲刚刚去世,他护送灵柩路过衡阳时,听到好友柳宗元病逝的消息“惊号大哭,如得狂病”。刘禹锡自幼身体不好,原本以为自己会比柳宗元先行离世,因此曾经嘱托柳宗元帮他写墓志铭,可是柳宗元却先走一步,对他而言不啻为重大的打击。面对柳宗元临终前留下的一纸遗言,刘禹锡不得不振作精神。信中,柳宗元希望刘禹锡、韩愈等好友能帮他抚养4个孩子,并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土,落叶归根。生死相托,肝胆相照,大抵如此。
柳宗元的嘱托刘禹锡都办到了:抚养长子柳周六,视如己出;护送灵柩,令其魂归故里。因为内心太过思念挚友,刘禹锡三写《祭柳员外文》以抒解想念之情。古代文人极其看重身后名,刘禹锡花了20多年的时间为柳宗元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即《柳河东集》,包括古、今体诗140余首和大量的传记作品,收录在教科书里的《小石潭记》和《永州八记》即出于此书。后来,刘禹锡经过衡阳,触景伤情,想起故友,不禁悲从中来,他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中写道:“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故友虽已去,但他的作品将代代相传,而他们真挚的友谊也必定会流传千古。
廖筠卿/文 广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