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10-24 11:27:49

安邑曾三次更名“虞州”、“虞邑”

提起安邑,人们首先会想到“禹都安邑”。事实上安邑和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隋唐两代时,安邑县曾三次更名“虞(州、邑)”,或许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安邑(即今安邑镇)设虞州,辖于河东郡。不过时间很短,至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很快又复称安邑县,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又改置安邑郡。

二是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邑县又改置虞州,至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恢复安邑县,属蒲州。

三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安邑县为虞邑县,与夏县、解县等同属陕州。

当时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对安禄山恨之入骨,下令将全国带有“安”字的郡县地名一律改掉。这一次全国共改了35处地名,安定改作保定,安化改作顺化,安邑县也在其列,改为虞邑。

为什么安邑会屡屡称作“虞州”“虞邑”呢?

原来汉晋以来,人们有一个共识,即安邑不仅是夏禹之都,而且是虞舜之都,甚或是“尧舜旧都”。

晋代出土的战国时期重要文献《竹书纪年》明载“舜卒于鸣条”。

《晋书·地理志》说:“安邑,旧舜都。”《太康地记》说:“虞舜旧都安邑及鸣条地。”《

帝王世纪》说:“安邑为尧舜旧都,后为夏禹都。”“禹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隋唐两代也赓续了汉晋以来史地书典的观点。

唐杜佑《通典》即称:“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

此外,我们当地的舜帝陵以及“舜歌南风”“尧访贤梦舜”以及“虞城”“虞坂”等地名、风物传说等,也都说明安邑为“旧舜都”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所以,隋唐两代改称安邑为“虞州(邑)”,正是对史传当地古代舜迹的一个总认可,它再次强化了“虞舜旧都安邑”的概念。

笔者曾撰有《赠安邑》一联,表达了这种认同,联曰:“礼乐教化肇自南风,毋论禹都,盐湖亦称首善地;揖让兴替萃于鸣条,单说舜陵,安邑也是古中国。

至于为什么安邑既是“禹都”又被称作“尧舜旧都”,独擅尧舜禹“三代帝王之都”名号?

我认为,除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有盐池资源等自然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文理念方面的原因,就是相对于北边的平阳、东边的洛阳、南边的蒲坂,安邑的位置更接近于“天下之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邑曾三次更名“虞州”、“虞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