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小编 发表于 2021-11-2 11:18:37

民国时期,河东盐池活跃着几十家盐号

民国时期,河东盐池活跃着几十家盐号,最著名的是来自绛县的王恒盛盐号。

绛县南樊镇槐泉村有个王姓家族,世以忠厚为尚,代以耕读传家。清乾隆年间,王姓家族在庭院建起一所学堂,请当地饱学之士任教,使本族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后裔多人荣为监生和武生,在外任职的也不在少数。

清道光年间,王鉴高中举人,任河东盐课提举司。他了解到河东盐池是块“刮金板”,毅然决然变卖了数百亩耕地,筹措到数千两白银,在河东盐池买下几十亩盐池的经营权,设立起“王恒盛”盐号。由于他懂管理、善经营,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盐商,并把其子家宾培养成才,官至道衔。清光绪年间,王鉴以子家宾道衔被皇帝封赠为“通奉大夫”。

1912年,王家宾谢世,其“王恒盛”盐号由继子王楷执掌。精明强干的王楷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尤其是1929年至1932年,遭遇大旱和中原战争,盐价飞涨,王楷破天荒地在河东盐池公开遴选盐池“行商”抓阄中中标,独家负责河东盐池所产潞盐的营销,年收入大洋二十多万两,比绛县全县税赋收入还要高出一倍多。为扩大生产,王楷携巨资在河南治阳镇(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购置耕地8000余亩,开设钱庄、当铺、京货铺、杂货铺、绸缎铺、糕点铺等各类店铺20余家;在邻近的曲沃县开设多家商铺;在当地南樊镇一带购置耕地2000余亩。同时,连续多年大兴土木,按照传统的平衡、协调、中庸、实用的理念设计,建造起由10多座四合院、观景台、花果园、场院、戏台、亭榭、窑洞式库房等附属设施组合而成的建筑群,被当地百姓冠以“大夫府”。

抗战早期,为支持冯玉祥抗日,王楷资助其5000元大洋和一大批粮食,还将自家拥有30多个演员的戏班无偿捐献给西北军。

1943年,王楷因抵抗日寇统治,积劳成疾去世,年仅54岁。“王恒盛”盐号由毕业于朝阳大学的儿子王惕绪继承。

运城解放后,国家将河东盐池经营权收归国有,王惕绪积极响应,将“王恒盛”盐号的五步、六增、范林、后火洲、丁光荣等5个盐场整体转让给运城盐化局。

1947年,绛县解放,槐泉“大夫府”因院落房屋众多,设施齐全,被绛县民主政府占用了一年多,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中心。

20世纪90年代,槐泉“大夫府”中纯石雕影壁被县博物馆珍藏。至今,槐泉“大夫府”仍存留多座院落房屋,由王氏后人居住。

2013年,运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成立,多次举办研讨会、展览会,对驰名于河东盐池的“王恒盛”盐号的生产规模、经营思想、社会贡献多作介绍,广为宣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时期,河东盐池活跃着几十家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