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 发表于 2021-11-4 10:27:17

商圣范蠡下海

范蠡下海,初始并非经商,而是为了兴越灭吴之大计。

他在吴淞江入海口率军民“围田”,就是军垦围海造田,古时候叫军屯,耕战合一,生产粮食备战。因此,有人称他是有史以来开发上海浦东第一人,除了史前马桥人,范蠡应该比楚国公子春申君来得早。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掉越国统一长江流域。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向楚考烈王请求将他分封到江东,治理吴国故地。来到江东,春申君还在上海大力治水,疏通河道,筑堤修坝。据说,上海的“申”即由此而来,而黄浦江也是由纪念春申君而来,因为春申君姓黄名歇。所以,春申君是范蠡的后继者。

范蠡再次下海,是吴国北伐,与晋国争霸,越国趁吴不备偷袭之。范蠡率水师,从长江口起航,沿海北上,进入淮河流域,阻击吴军主力,断其回援归路,吴王夫差国破身死。

范蠡第三次下海,是在越王灭吴以后,挥师北渡淮河,兵临齐、晋之地,号令中国,勾践称霸,范蠡称上将军。范蠡深知,盛名之下,难以持久,况且勾践为人,可与之共患难,不可同处安,于是辞别勾践,收拾轻宝珠玉等细软,浮海入齐,耕于海畔,向商人转变。

范蠡的行动轨迹,是由楚入越,又由越入齐。齐国最先有姜太公,后有管仲效法齐太公,以“轻重法”治理齐国,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而范蠡用“计然术”助勾践兴越国,又经商发家。如果说,春秋时期,管仲是从夷文化的代表,那么,范蠡从越又从夷,代表了夷越文化。

夷越文化是海洋文化,也是商业文化。为经商而下海,并非始于范蠡,但被载入史册的,范蠡当为第一人,正因范蠡的模范效应,“下海”一词,方才成为经商的别名。
《史记·货殖列传》说,“计然之策”有七条,范蠡只给越国用了五条,越国就称霸了,而范蠡“既已施于国”,亦欲“用之家”,自称“鸱夷子皮”,以“计然术”通江达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

刘刚/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圣范蠡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