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知事 发表于 2021-11-18 10:17:23

裴公亭——裴休主政下的潭州

从湘江西岸的溁湾镇,追着吕洞宾的仙迹去过湘江东岸的金线街和春风街后,我来到了它们之间的橘子洲。作为长沙人,日常中都会有很多次来到或者经过橘子洲,而我这一次是循着唐人裴休的足迹而来的。我赶在往来河东河西上班人流之前来到橘子洲,又在微光中觅得裴公亭,倚在靠椅上小憩,试图去感受裴休主政下的潭州。

潭州主政四年

益阳资江、浙江嘉兴都各有一座裴公亭,而我先到橘子洲的裴公亭,还是学的司马迁。太史公写人惯用“互现法”,对于裴休这种过于丰富和全面的人,效法太史公去追踪,再适合不过了。虽然对于南禅宗尤其是沩仰宗和临济宗来说,裴休的贡献颇丰,地位也高,他还礼遇和举荐过很多贤才,自己也爱结庐读书,诗文和书法也是自成一体,但其实他的主业还是晚唐政治家,橘子洲的裴公亭跟他的主业更为相关。

来潭州主政四年,对于裴休的政治生涯和他的一生来说,并不长,却很重要。作为晚唐名相,他的主要政绩是漕运、盐法和茶法,卓有成效的财政改革为唐宣宗时代的“中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中,茶法便是在潭州主政期间奏立和“铁腕”实施的,并取得“增倍贞元”的辉煌成果,创唐代最高纪录的80万贯,并成为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橘子洲中转过江

在没有桥梁横跨湘江的时代,要在潭州的城中心渡湘江,无论是求学、经商还是普通出行,无论是从灵官渡、朱张渡,还是大西门小西门码头等,大抵都会在橘子洲中转一下。在裴休的时代,他渡江也必然也是常常在橘子洲小憩片刻。我猜想他不会在橘树丛里的凉亭中闭目养神,或者只是欣赏沙洲和水鸟,橘红和江雪。他一定会远眺察看湘江东西两岸的城郭,思考他的财政改革。

从渡江路线来看,裴公亭的位置应该是在他作为湖南观察使最常通过的渡江路线的中转线上。在这里,能直接观察频密的商贾往来,可以看到繁忙的渡江航道(如今的橘子洲大桥就与大西门码头的渡江线路基本一致)、繁华的市镇(溁湾镇历史上就有许多古驿道去外省和省内),当然,也是可以看到游人如织、思想荟萃的岳麓山的。作为潭州刺史,裴休自然也需要掌握潭州的防卫,从幕僚李群玉的诗篇中,也可以看到裴休是很喜欢在长沙城四处远眺的,例如,东南西北四方都有适宜远眺的“楼”。而溁湾镇和岳麓山、天马山附近必然也是他经常巡查的地方,橘子洲上的裴公亭正是湘江东西两岸战略要地的连接点。

风景这边独好

另外一些橘子洲的有关痕迹,或可以作为裴公亭存在意义的补充佐证。近代长沙的产业格局、经济地位以及市场风貌,无疑还有着自唐宋五代的经济崛起而持续带来的影响,例如茶叶、陶瓷和纺织,让这座历史名城,除了人文气息外,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工商业氛围。如此回溯,裴公亭或可以同时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角度去看待它的角色和意义。

橘子洲上的裴公亭附近,还有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这便是始建于1906年的长沙关税务司公馆,为晚清至民国时期长沙关税务司的办公、生活场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签订,清咸丰九年开始陆续在通商口岸设立新式海关,实为外籍税务司把持,所收税款用于清政府对外借款的担保及支付对外赔款,1904年长沙海关正式开埠,1945年才裁撤,仅留存橘子洲上的长沙关税务司公馆。

其实橘子洲西侧对应溁湾镇主干道的这边,从前还有一个百搭桥,又名“义渡”,在冬干水浅不利行船时,用于橘子洲西侧的渡江,还催生了一条横跨东西的繁华街市。据说,百来米长的小街市上商铺林立,从早到晚人流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到了20世纪60年代,也许是顺应民间的交通习惯,还修过一座便桥,湘江水位一低它就“浮现”出来,市民还经常选择此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通过,直到2002年才拆除。

中晚唐时期的潭州经济崛起、思想和文化交流活跃,让北方的中央政权日益重视,五代马楚的50年稳定发展,又加速了城市作为国都的扩容,后接宋代特别是南宋,进一步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大力开发。从裴公亭望去的,不仅是橘子洲、傅家洲还有岳麓山的秀丽景色,唐宋以来大量出现在潭州的政治和文化精英足迹,更有潭州人在经济和文化中越来越清晰的活跃身影,风景这边独好。

溪客/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公亭——裴休主政下的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