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发表于 2021-11-19 11:52:19

财政收入_运城财政金融志

清代,财政收入绝大部分上解,其佘则用于官署衙役的俸金、工食与养廉。

据《山西 赋役全书》载:

清雍正十二年 (1734),安邑,解县财政总收人 79071 两,其中,上解户 部49046两,交省22440两,交驿站银3664两,占总收人的95%;存县留支3921两, 占总收入的5%。全年共支出3882两,其中,官俸及衙役工食费3294两,占支出总额的 84.9%;

祭礼用银290两,进士、举人、贡生盘费,牌坊、旗匾贺银共208两,迎春斗牛酒席、乡饮酒礼银等63两,孤贫冬衣花布银27两,占总支出的15.1%。

清乾隆二十八 年(1763),安邑、解县征收银92742两,上解83169两,占财政收入的89.7%;存留 9573两,占财政收入的10.3%。

清光绪十三年(1887),安邑、解县上解95006.42两, 存留10715.04两,全年共支出5695.2两。其中,文职俸银288.7两,州县地方衙门人役及儒学人员工食费1034两,文职养廉2670两,恤政18.5两,祭礼48两,禁狱1481 两,兵制役费155两。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县、解县共支出银10291两,其中,文职官俸693两; 文职养廉2720两;州县繁费410两;迎春斗牛、行香进书34两;贡生旗匾20两;坛庙 祭品304两;衙门役食250两;铺司工食91两;驿站马夫工料4934两;孤贫冬衣花布银 26两;解盗人犯膳津367两;巡警兵饷442两。

民国初年,财政支出无详确预算,应支不足部分由省库补助。

据《山西省第七次经济 统计续集》载:民国10年(1921),安邑、解县财政支出61821元,其中,内务费19804 元,占总额的32%;财务费1148元,占总额的1.9%;教育费25735元,占总额的 41.6%;实业费3203元,占总额的5.2%;司法费3304元,占总额的5.3%;行政预备金 8627元,占总额的14%。

又据《安邑县志》载:民国22年(1933),安邑县支出48650元,支出细目如下:



《山西统计年鉴》载: 民国 25 年 (1936),解县预算支出 45036.01 元,实支出 29647.4元,节省15388.61元;安邑县预算支出83775.3元,实支出56182.03元,节约27593.27元。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运城后,正税和省附加95%上解,地方开支 主要靠县附加和摊派。

民国28年(1939),解县财政支出34400元,安邑县财政支出 36036元。

民国29年(1940),安邑、解县共支出78000元,其中,行政经费24000元, 占30.8%;教育经费18000元,占23.1%;警务费16000元,占20.5%;建设费11000 元,占14.1%;

其它费9000元,占11.5%。

民国34年(1945)后,由于物价飞涨,一 切支出无法用货币数字来表述。


新中国建立后,财政支出主要有经济建设费、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和其它费用。

建国初,财政支出以保证政权建设为主,几乎全部用于行政管理,用于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只占财政总支出的五分之一。

1957年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费支出逐 年上升,行政管理费相对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支援工农业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放在财政支出的主导地位。

1978年,财政总支出661.618万元,其中,支援工农业生产费183.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7.69%;文教卫生费271.3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1.01%;行政管理费 167.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5.26%。

1985年,财政总支出2045.3万元,其中,支援工 农业建设费865.4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2.31%;文教卫生费678.6万元,占财政总支 出的33.18%;行政管理费347.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6.99%。

1990年,全市预算支 出4919万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工商企业的投资2095万元,占42.6%;用于发展文教科 学卫生事业1366万元,占27.8%;用于行政管理费809万元,占16.4%;其它支出649 万元,占13.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财政收入_运城财政金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