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种 安守心灵宁静的旷达(散文)——梁志俊
拥抱寂寞寂寞是什么?寂寞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个人忘却了世事峥嵘,远离了人海喧嚣,抛开了名缰利锁,卸下了面具包装,完全把自己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寂寞,是一个人的事,笑对岁月沧桑,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心灵城堡里,看着一朵花慢慢开放,嗅到寂寞的芬芳……
寂寞不是凄凉的,而是愉快的、自在的。寂寞的时候,人是最舒服的。寂寞者不在乎他人的态度,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灵。寂寞是心灵的归属地。人只有在形单影只的时候,才能聆听到心灵的寂静歌唱,把酒当歌,对月起舞。所有负累于身心的滞重的东西,都轻巧地飞离。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心下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情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寂寞是构成生活骨架必不可少的钙质,是生命血液中不可或缺的盐。生活的丰富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欢乐与痛苦、忧伤与幸福的多彩。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乐于接受生活的所有馈赠,包括寂寞这样一份礼品。它可以倾泻无眠床前的一地月光,它可以酿造醉卧沙场的一壶悲壮,它可以绽放山花烂漫的一靥微笑,它可以张开鹰击长空的一翅翱翔。
寂寞向我们展现出一隅广阔而独特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可把失意的孤单当作寂寞,不可把前途的渺茫当作寂寞,不可把贫穷的忧郁当作寂寞,不可把跋涉的困顿当作寂寞……那不过是寂寞的外在形式,是寂寞蜕变留下的壳。
如果你青春失意,寂寞会让你年轻的心多一份成熟;如果你高考落榜,寂寞会让你打开另一条隐秘的途径;如果你执教穷乡,寂寞会让你懂得两袖清风也是富足……
著名作家冯至先生说得好:“我以为,寂寞也是一种美,要有勇气来担当。”是的,寂寞确是一种美,我们的祖先对此早有发现了。陆机在其《文赋》中有云:“叩寂寞而求音。”即是说,于无声处聆听得缤纷繁响,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境界啊!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一诗中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描述了一种凄清之美,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江苏作家魏毓庆女士就曾以《宫花寂寞红》作为自己一本散文集的书名,可见对其钟爱之深了。
有的人把寂寞当作乏味的同义词,当作孤独的近义词。其实不然,更多的人与寂寞握手,拥寂寞入怀,他们把寂寞当成了一杯芳醇的美酒,细细品尝着生活的酸甜。屈原在寂寞中发出天问,卢梭在寂寞中留下忏悔,曹雪芹在寂寞中梦出红楼,贝多芬在寂寞中弹出月光……寂寞是多少他们景仰的星辰、赖以闪光的背景。
寂寞是一朵隐秘的花,远离了喧嚣,在宁静的土壤里,优雅地绽放。寂寞之美,只有自己懂。人要给自己留出寂寞的时间,真正闲下心来去反思,静下心来好读书,专下心来奋笔耕,让心上的花朵悄然绽放,开出绝美的风姿,那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盛宴。
人生并非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会精彩,杰出的成功者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是在长期默默不为人知的寂寞时光里,独自无助地跋涉,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
“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是一种安守心灵宁静的旷达。陶渊明是寂寞的,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着布衣蔬食的简朴生活,却能够安贫乐道。他远离了污浊的官场,独享心灵宁静和寂寞芬芳。王维是寂寞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在幽深的竹林里,自得其乐,无人相伴,只与一轮明月为友。
我喜欢诗词中寂寞沁人心扉的浓烈感受。“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寂寞是清高的;“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孤傲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寂寞是洒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寂寞是豪放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寂寞是惆怅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是怆然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出静”的寂寞是哀怨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寂寞是豁达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寂寞是自怜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壮观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寂寞是幽静的……
人生的三部曲是,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执著亦真亦幻的取舍;坚守淡然处世的寂寞。如果你想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感悟生活的心灵,如果你想拥有一方花花世界所不能给你的心境,请你敲敲寂寞的门,去亲近寂寞,拥抱寂寞吧!
主宰孤独
尼采说:“人即便是在人群中漫步,实际上也是走在心的荒野上,人哪怕是和他人同桌吃饭,实际上他们之间也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壁。”尼采不是寂寞,而是孤独。这里说的孤独,当然还不是庄子那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清高超迈,只不过是保持相对的独立。在哲学家看来,孤独能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好处,它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滋养。
我向往的孤独是另一种繁华,既是心灵对浮华物欲的摒弃,更是精神从喧嚣尘世中的自主逃离。当人们对尘世的浮华趋之若鹜的时候,却有一些人毅然转身走向孤独一隅,给世人留下模糊、渺小的身影。其实,他们不是自甘颓废,喜好冷清,而是不屑于世俗中的华贵,转而去追寻另一种境界的大繁华——生命的富足,精神的充实。这正像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写道:“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
领略人生之大繁华,需要走进内心,只有睿智、灵慧的心,才有能力领略。心灵之灯,在热闹中熄灭,在寂静中闪光。人如果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沉溺琐事,那么,宝贵的生命就会被无谓的琐碎之事消耗殆尽,心灵之灯就会被滚滚红尘遮掩得昏暗恍惚。而睿智、灵慧的心,就像夜幕中的湖面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在孤独之境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人从没发现比孤独更容易相处的伙伴,比孤独更有价值的境。梭罗曾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获得一种大自在。只有在这时候,他才使流浪在众人之中的他回到他真正的家。孤独之境中,没有世俗纷扰心情,心如宁静的湖面,映现出没有被凡尘埋没的最本质的美景。哪怕只是一抹红霞、几颗流星,也会体悟到欢乐的跳跃、激情的摇曳、温馨的旖旎、幸福的流淌。孤独之境中,没有名羁利索的拖累,松绑的心灵舒展而轻盈。它穿越无限的思索空间,在没有边界的精神苍穹,轻舞飞扬。孤独之镜中,没有无聊的杂事纷扰,可以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力量,只留给自己。饱满炽烈的心,像深埋泥土中的根那样,沉默着积蓄生长的力量,像紧裹于厚茧中的蛹那样,坚韧地做着蝶的梦想。
很多人不喜欢孤独,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孤独的美。孤独不是寂寞,不是闲暇,不是独处一隅陋室的无聊,更不是惘然。孤独是一种意境,超凡脱俗,无须被世俗的眼光认同和理解。孤独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审视自我灵魂的感觉。孤独不是痛苦,因为孤独与寂寞无关,孤独对于孤独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孤独是灵魂冲出炼狱后智慧的升华。孤独者只有孤独时,才能捋顺自己繁杂的思绪。孤独需要时间和空间,当孤独来临时,让灵魂作一次最虔诚的、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漫漫红尘中,在喧嚣世界里,我们留住一份孤独。在静静的夜色中,淡淡的微风融入无限诗意的月色,静静地坐在窗前,透过百叶窗,我们可以领略沧海桑田的巨变,让思想的野马在心的原野上疾驰。静下心来,用手中的笔为友人写一份深深的祝福,或坐在电脑前为朋友发送一份心灵寄语。我们把握一份孤独,就仿佛看到了窗外那座山,山那边的海,海那边的天,天那边的白云对我们唱着动听的歌。虽然孤独,但我们不惆怅,只要我们不断地告诫自己孤独是一种财富,我们就会释然。
生命中我们随时会遭遇孤独,但我们不要畏惧孤独,因为孤独是通向成功殿堂的重要因素。孤独更是一种境界,灵感在孤独中酝酿,思想在孤独中生长,生活真谛在孤独中体会,生命在孤独中焕发青春活力。
人常有孤独感。即使是伟大的人,也会有孤独感。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集《彷徨》前题了十个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一个斗士拿着武器,孤零零立在战壕里,身边一个战友也没有,这不孤独吗?心高志远的酒仙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只有一堆沉默的石头和他做伴,又何其孤独?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至极。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诗意的孤独了。
人的一生的永远陪伴者是天光云影、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花草树木。李白面对敬亭山,既孤独也不孤独。因为此时,他的狂躁已消,心若止水了。我不由想起那些穿袈裟者,他们在那空寂的寺庙里不感到孤独吗?既孤独也不孤独,他们可以诵诗拜佛,打扫庭院,接待香客,听鸟鸣观花木,“山光悦鸟性,禅房花木深”。在外人看来,这倒很有诗意呢。至于弘一法师,他原本在尘世过得好好的,却铁了心出家,去孤寂的庙宇中忍受清苦寂寞,修心养性,你听他那首《送别》,他所依恋的是,夕阳山外山。要进入此境绝非易事,你看南社诗人曼殊,虽也有几次走进禅院,但他那只是“体验生活”,住几天就逃走了,几进几出,忍受不了孤独寂寞。
其实,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做大事者必须忍受孤独,或者说孤独成就大事。学子欲求功名,必须守得十年寒窗,这便是十年孤独。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也守住了十年孤独吗?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已经忘记了家人,忘记了外面的世界。鲁迅在深夜中写作,这时,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是真正的孤独。开创大业者,终生坚守孤独。钱钟书、杨绛夫妇,虽然“结庐在人境”,但是却无车马喧,因为二人闭门谢客,故“门虽设而常关”。二人在居屋里各守一桌,伏案耕耘,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扰。李白是“对影成三人”,而他们则是二人如一人,一部部卓然超群之作,在孤独中问世,令人高山仰止。
可见,孤独境界,是一种优美的处世姿态,是一种崇高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浩茫的精神境界。它离恶俗最远,离纯真最近;离物质最远,离精神最近;离庸俗最远,离卓越最近。人类缔造的卓越成就,无一不是来自孤独的足迹。
学会独处
对抗孤独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学会独处。花点时间独处,用些时间去思考。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应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能独处也未尝不是一种更严重的缺陷。
其实,独处也是一种美。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我。这时候,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总结内在经验,消化外来印象,使自我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并影响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独处。但是,绝对不能忍受独处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生活中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闲居索处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某种程度上,独处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你重新享受原初的、最符合自己本性的快乐。平静的心境对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一个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的人,不啻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根本没有必要热衷与人交往。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也就难以获得平静的心境,因为它会随时由于不恰当的交往而受到损害。世界上有许多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莫过于无聊的社交。法国的伏尔泰交际广泛,也许正因此,他说:“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有不少聚会,不仅少不了一些你无法称道的人,同时,还不允许呈现个性,为了迎合你不得不扭曲、萎缩自己,达到与他人的投契。放弃这种社交回到独处,实在是一种明智。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事实上,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打交道,证明他的处境越好。自得其乐,认识到最大的拥有就是自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让一个人达到最完美和谐的只能是自己。完全的内心宁静,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相互对应,是完全自由的。即便是从日常的家务、阅读、散步、咀嚼回忆中,都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
对独处的喜爱随着精神能力的提高逐渐形成。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孤独对儿童是惩罚,对成人就未必,年纪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在许多学养深厚、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看来,最好的语言是沉默,最好的姿势是安静,最好的心态是没有心态。
我爱好孤独,无论我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在我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认识到这些,我便十分地安然于独处。退休二十年闲处居所,享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最充分的清静。柴米油盐消永日,粗茶淡饭送流年。无事静坐,有福读书,偶得所感,作文遣兴;见朋友若鲲鹏扶摇,衷心恭贺;视自己如蓬间雀戏,不亦乐乎!
寂寞芬芳,孤独成事,独处乐活,细细品味,美不胜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