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1-12-7 11:46:42

秋风楼上思归宁(散文)——河东老景

秋风楼上思归宁

到河东,当地人首先引领我们去了万荣县荣河镇的后土祠,自豪的告诉我们这是上古黄帝祭祀母祖后土的地方,是真正的根祖祠!

母祖?母祖祠?!

心中油然生腾出份温暖,踏在太极道的脚步也不觉的轻快起来。像久别娘家的女儿归宁般切切的想看看那的景况……

后土祠的山门,像虎头,共有三道门。中门顶悬着蓝底匾额,上书“后土祠”三个金字。山门两边的楹联气势恢弘,一个是“日月生辉辉辉泛彩绕脽丘;河汾涌浪浪浪推波朝圣母”、另一个是“圣祠立本化演飞龙问天下谁堪媲美;华裔朝宗激扬鸣凤看世间我最称雄”。

沿着右门踏入后土祠,山门过道顶部是木板,穿过木板回首看,原来是个可装可拆的台板。整个建筑是一座依门而建的台口冲内活动戏台!戏台上的楹联是“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这联颇为生动,看来是建国后做的了。

   戏台前是一对石柱旗杆,东西各一,东边旗杆有个日字,西边旗杆有个月字。象征日月吧!每个旗杆上装有两个做工精细、雕刻优美的方形石斗,高耸的日月旗杆上面刻着一副对联。“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

经过了日月旗杆后,再走几步转过身来就能看到由两个并排的戏台和过道戏台组成的品字戏台了。东台前石柱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有道家的意味,讲音声的曼妙,举手投足的婀娜,充满视觉的动感。西台前石柱联“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就有了佛家的禅意了,是说人生如梦如幻,戏演人生,人生如戏。西台内柱木刻联为“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可以想象当年三台齐演共贺后土圣母的盛大场面啊,只是乏于修缮保护,戏台饱经风雨侵蚀,破败不堪,写满的是人世沧桑。

在品字戏台前,长着一对葱郁青翠的柏树,树冠相望,呈现一派龙腾凤舞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空中“龙凤呈祥图”。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龙凤柏”。

再往前看到东西五虎殿。这两个殿很特别,没有门窗,像个过厅,东五虎殿的楹联写的是“狱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西五虎殿的楹联写的是“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脽一殿神”。“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将”这些威名远扬被人们设坛祭祀崇礼的人物,在后土祠内立身手持兵器精心日夜守护着他们崇敬的后土娘娘了。

接着过了两米高的方形祭坛,到了献殿。

献殿前的楹联为“香烟满绕切祈浩浩神恩远;祖斗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献殿东西山墙有四个砖雕门额,每额两个篆字,一曰履平,二曰蹈和,三曰虔恭,四曰寅畏。

正殿东北是一面萧墙碑,碑分四石。上面是当年宋真宗亲书的《汾阴二圣配飨铭》。记述了他继先代帝王祀效封禅之先例,应汾阴吏士绅民的吁请,亲率官员,在汾阴后土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盛称二圣(即他的伯父、父亲)的功德,将其配飨于后土祠受祀。

到正殿了!正殿的檐下挂满了咏颂后土娘娘母德的匾额。正殿楹联极有情致,刻的是“千秋共颂神德千古恩千古,万众同尊后土万荣后世万荣”。

跨入正殿,看到后土娘娘了,她神态祥和的坐在正殿中间,似慈祥的母亲在那静候着儿女的归来,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的身前立着是两个神采奕奕的童男童女,两边立着两个著名演员,那两个著名演员,一位怀抱婴儿、一位手拿草药,这些都是替娘娘送子到人间、医治人间疾苦,保佑世人平安的助手吧,整个殿里的气氛很亲切。

殿内的红漆木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这副对联是个藏头联,两联的第一个字分别是后、土,深蕴着人们将大地视为母亲、将母亲视为大地的至情至理诠释。

告别了后土娘娘后,我们来到秋风楼,秋风楼是因辞而建,楼因辞建、辞因楼传,二者相辅相成,名扬天下。

秋风楼共三层,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它是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楼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图,线条流畅,形像清晰。

走进楼门迎面而来的这个砖砌祭坛即“扫地坛”,从当年轩辕黄帝来此祭祀后土,历代帝王中众多帝王都承袭传统,重视祭祀后土,甚至言建邦国先告后土。因此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后土祠。只是元代京城立在北京后,帝王们就不曾来过了,明代在京城设天地坛祭地后,后土祠成了民间祭祀后土的场所。

秋风楼每层都有《秋风辞》碑。其中二楼的石碑,前半部分是用楷书写的《秋风辞》,后半部分记载了秋风楼第三次的迁建过程。读着碑文,不由的对这里人们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肃然起敬。

三楼正中央竖着就是元朝大德年间刻的篆体《秋风辞》石碑,被称为秋风三绝碑,是因年代久远,书法俊逸,帝王佳句?

顺廊凭栏远眺,不觉转到西边,极目处是一条长长的光带,那是黄河!说起来汾河水就是在这里汇入黄河的。现在因为黄河水倒向,汾河水又小了许多,黄河与汾河之间相距很远了,以前黄河水和汾河水在这里连成一片的。唯有那般壮阔的归流场面才会让那位雄才大略的河东女婿有感而发,吟出千古绝唱吧。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芬,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即使纵横四海,即使一飞冲天,最终都要回归。

胸怀天下的汉唐帝王与河东有着深深的地缘情怀,他们到这里的祭祀,不仅是举行一种历久隆重的仪式,更会体验出浓浓的归属……

先人曾讲归宁乃邦,传承我们用亲的方式对待生活、对待祖先,乃至天地。我想此情若能延展,整个地球村会充满家园的气息吧。


到河东,当地人首先引领我们去了万荣县荣河镇的后土祠,自豪的告诉我们这是上古黄帝祭祀母祖后土的地方,是真正的根祖祠!

母祖?母祖祠?!

心中油然生腾出份温暖,踏在太极道的脚步也不觉的轻快起来。像久别娘家的女儿归宁般切切的想看看那的景况……

后土祠的山门,像虎头,共有三道门。中门顶悬着蓝底匾额,上书“后土祠”三个金字。山门两边的楹联气势恢弘,一个是“日月生辉辉辉泛彩绕脽丘;河汾涌浪浪浪推波朝圣母”、另一个是“圣祠立本化演飞龙问天下谁堪媲美;华裔朝宗激扬鸣凤看世间我最称雄”。

沿着右门踏入后土祠,山门过道顶部是木板,穿过木板回首看,原来是个可装可拆的台板。整个建筑是一座依门而建的台口冲内活动戏台!戏台上的楹联是“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这联颇为生动,看来是建国后做的了。

   戏台前是一对石柱旗杆,东西各一,东边旗杆有个日字,西边旗杆有个月字。象征日月吧!每个旗杆上装有两个做工精细、雕刻优美的方形石斗,高耸的日月旗杆上面刻着一副对联。“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

经过了日月旗杆后,再走几步转过身来就能看到由两个并排的戏台和过道戏台组成的品字戏台了。东台前石柱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有道家的意味,讲音声的曼妙,举手投足的婀娜,充满视觉的动感。西台前石柱联“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就有了佛家的禅意了,是说人生如梦如幻,戏演人生,人生如戏。西台内柱木刻联为“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可以想象当年三台齐演共贺后土圣母的盛大场面啊,只是乏于修缮保护,戏台饱经风雨侵蚀,破败不堪,写满的是人世沧桑。

在品字戏台前,长着一对葱郁青翠的柏树,树冠相望,呈现一派龙腾凤舞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空中“龙凤呈祥图”。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龙凤柏”。

再往前看到东西五虎殿。这两个殿很特别,没有门窗,像个过厅,东五虎殿的楹联写的是“狱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西五虎殿的楹联写的是“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脽一殿神”。“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将”这些威名远扬被人们设坛祭祀崇礼的人物,在后土祠内立身手持兵器精心日夜守护着他们崇敬的后土娘娘了。

接着过了两米高的方形祭坛,到了献殿。

献殿前的楹联为“香烟满绕切祈浩浩神恩远;祖斗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献殿东西山墙有四个砖雕门额,每额两个篆字,一曰履平,二曰蹈和,三曰虔恭,四曰寅畏。

正殿东北是一面萧墙碑,碑分四石。上面是当年宋真宗亲书的《汾阴二圣配飨铭》。记述了他继先代帝王祀效封禅之先例,应汾阴吏士绅民的吁请,亲率官员,在汾阴后土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盛称二圣(即他的伯父、父亲)的功德,将其配飨于后土祠受祀。

到正殿了!正殿的檐下挂满了咏颂后土娘娘母德的匾额。正殿楹联极有情致,刻的是“千秋共颂神德千古恩千古,万众同尊后土万荣后世万荣”。

跨入正殿,看到后土娘娘了,她神态祥和的坐在正殿中间,似慈祥的母亲在那静候着儿女的归来,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的身前立着是两个神采奕奕的童男童女,两边立着两个著名演员,那两个著名演员,一位怀抱婴儿、一位手拿草药,这些都是替娘娘送子到人间、医治人间疾苦,保佑世人平安的助手吧,整个殿里的气氛很亲切。

殿内的红漆木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这副对联是个藏头联,两联的第一个字分别是后、土,深蕴着人们将大地视为母亲、将母亲视为大地的至情至理诠释。

告别了后土娘娘后,我们来到秋风楼,秋风楼是因辞而建,楼因辞建、辞因楼传,二者相辅相成,名扬天下。

秋风楼共三层,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它是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楼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图,线条流畅,形像清晰。

走进楼门迎面而来的这个砖砌祭坛即“扫地坛”,从当年轩辕黄帝来此祭祀后土,历代帝王中众多帝王都承袭传统,重视祭祀后土,甚至言建邦国先告后土。因此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后土祠。只是元代京城立在北京后,帝王们就不曾来过了,明代在京城设天地坛祭地后,后土祠成了民间祭祀后土的场所。

秋风楼每层都有《秋风辞》碑。其中二楼的石碑,前半部分是用楷书写的《秋风辞》,后半部分记载了秋风楼第三次的迁建过程。读着碑文,不由的对这里人们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肃然起敬。

三楼正中央竖着就是元朝大德年间刻的篆体《秋风辞》石碑,被称为秋风三绝碑,是因年代久远,书法俊逸,帝王佳句?

顺廊凭栏远眺,不觉转到西边,极目处是一条长长的光带,那是黄河!说起来汾河水就是在这里汇入黄河的。现在因为黄河水倒向,汾河水又小了许多,黄河与汾河之间相距很远了,以前黄河水和汾河水在这里连成一片的。唯有那般壮阔的归流场面才会让那位雄才大略的河东女婿有感而发,吟出千古绝唱吧。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芬,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即使纵横四海,即使一飞冲天,最终都要回归。

胸怀天下的汉唐帝王与河东有着深深的地缘情怀,他们到这里的祭祀,不仅是举行一种历久隆重的仪式,更会体验出浓浓的归属……

先人曾讲归宁乃邦,传承我们用亲的方式对待生活、对待祖先,乃至天地。我想此情若能延展,整个地球村会充满家园的气息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风楼上思归宁(散文)——河东老景